歸於江海也,喻天下萬事,總歸於道。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知人者不過用智,人皆以智為明,不如反智於內而自知,自知自理者是謂明。勝人者不過有剛強謀略、豐財銳勢為力,不如息力修心,萬境不動而自勝,自勝者是謂強。世以財厚為富,雖厚有盡,但知自心本來具足,用無窮盡者,是謂富。世間所學皆小志,惟強行於道者,謂之有志。孔子志於道。從事皆合於道,是故不失其所止者,乃能久。形雖死而性不亡迷也失也,處於不生滅之鄉,萬劫常脊者,是謂壽。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
  大道汎兮,言無定位也,謂可大可小,故其可左右。何謂可小?夫道,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謂如春功用備成,至夏則春意不居。當春之時,萬物衣被而不為主宰,故道常無欲於物,則可名於小矣。何謂可大?夫萬物總歸於道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而效其道為而不恃,功成不居,以其不自為大之跡,故能成就其大。執此大象以治,天下無不歸往。民往之者,緣往而不害故也,所以天下安平泰。
  樂音岳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世俗殢五音之樂與飲食之餌,百年之間如待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然而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使之治國、治家、治身,至於生之前、死之後,用之不可既。盡也
  將欲歙音吸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將欲歙歛也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陰根於陽,此必然之理。識事之理者,是謂微明,故知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也。夫魚不可脫離也於淵水也,如國之利器用也,不可以示明也人。若示人,則如魚離水。設符璽表信,制斗秤令平,此便國之利用,將欲救弊,必固轉生不淳,蓋不察微明之義。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治天下之道,常處事於無為,而天下無不為治也。侯王若能守無為,萬物將自化。化而有欲作起也者,吾將鎮安也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者,亦將不欲是也。不欲則以靜,所以天下民心將自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太古之時,上德不顯其德,是以有德。至伏羲之時,造書契,定婚姻之類,因顯其德,而為下德。然雖不失德,因有為德之跡,是以無德。夫上德者,用無為之治而無以為事。下德,用有為之教而有以為事也。至堯舜之時,上以仁愛人利物曰仁人之德為之治,化而無以為事。其次至三王,上生可否之義,分別為之而是有以為也。其次至五霸,上體事之禮而為之治,何期禮出詐生,而民莫之應,用禮立法,欲人懼刑而從仁義,如是則攘以手禦臂也臂而使民仍就也之。放因失道而後用德,失德而後用七,失也而後用義,失義而後用禮。夫禮者,救世之法而以信為本,緣忠信之薄而為亂之首始也也。如前代顯智識治世者,乃道之華,非道之實,因徇其華而愚民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忠信之厚,不處其忠信之薄,居其道之實,不居其道之華,故去彼華薄,取此實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正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夫一者,萬物之母也,萬物皆自一生,故得一則昌,失一則亡。老子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為也下同清而覆,地得一以寧而載,人之神得一以靈,神顯用曰靈三才之間、四方上下為谷,得一以盈,滿也萬物得一以生矣,侯王理世,得一為法以為天下正。其各致之一也,若天無失也下同一以清將恐拆裂,地無一以寧將恐發泄,水火風伏下神無一以靈將恐其神歇,散也谷無一以一盈將恐宇宙竭,盡也萬物無一以生將恐生化滅,侯王無一以為正,而恃我之貴高,失於恭謙,將恐其位蹶。失也故處於貴者,以賤為本;處於高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小失父曰孤寡女無夫曰寡不穀者,以其就下。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將認我之貴高,故致數不一也譽。褒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