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自貴忘身也。謂煩惱老病等也。言凡夫但知矜貴此身,而惡大患,不知大息即是我身,多求資養,終歸滅壞,故貴身即是貴患,惡患即是惡身,為貴與大息,俱以身為本也。○蔡曰:有身者執著我身,不能忘遣,為身愁苦,憂其勤勞,念其饑寒,即大息,故知執有生累,存身息起,貴我身者與貴大患不殊。故《西升經》云:身為惱本,痛癢寒溫,大息之本,起乎存身。
  何謂寵辱?
  註:問何為寵,何為辱?寵者尊榮,辱者恥及身。還自問者,以曉示於人也。
  寵為下,
  註:寵辱為下賤。
  得之若驚,
  註:得寵榮驚者,處高位如臨危也,貴不敢驕,富不敢奢也。
  失之若驚。
  註:失者,失寵處辱。驚者,恐禍重來。○節解曰:謂得道則萬神皆來,嗚於腹中,與子相見言語,知身五神元氣流馳,故日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者,謂失氣亡精,神不行而失一,則頭白齒落而死,衆人所哭,上屋呼魂,驚於天神,故日失之若驚也。○疏:世情顛倒,以寵為上,慧心觀照,足為鄙下,何者,為得寵心驚喜,失寵心驚怖,此兩驚本由一寵,故足為下。
  是謂寵辱若驚。
  註:解上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御曰:寵辱循環,寵為辱本。凡情惑滯,驚辱而不驚寵。
  何謂貴大患若身?
  註:復還自問,何故畏大患至身。
  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
  註:吾所以有大息者,生吾有身,有身則憂其勤勞,念其饑寒,觸情縱欲,則遇禍患也。○疏:此答前問也。執著我身,不能忘遣,為身愁毒,即為大患,故知貴我身者與貴患不殊也。故《西升經》云:身為惱本,痛癢寒溫,吾拘於身,知為大患,即其事也。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註: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升雲,出入無問,與道通神,當有何患。○御曰: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離形去智,了身非身,同於大通,夫有何患?○節解曰:忘身而養神,謂之無身。○疏:所言無者,坐忘喪我,享體離形,即身無身,非是滅壞而稱無也。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於天下矣;
  註:言人君貴其身而賤人,欲為天下主者,則可寄立,不可以長久。○疏:不知身是大息,矜而貴之,自貴其身,恒欲凌物,如此之人,適可塹寓於世間,不得久視於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托於天下矣。
  註:言人君能愛其身,非為己也,乃欲為萬民之父母。以此德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於萬民之上,長無咎也。○疏:寄是塹時寄寓,托謂永相付托,言能保愛己身不輕馳騖。謙以自牧,雌而順物者,則可以托付化於天下,故德經云自愛不自貴也。
  視之不見名曰夷,
  註:無色日夷,言一無彩色,不可得視而見之也。○疏:夷,平也,言至道微妙,非五色不可以眼識求,故視之不見也。若其有色,色則參差,只為無色,夷然平等也。
  聽之不聞名曰希,
  註:無聲日希,言一無音聲,不可得聽而聞之也。○疏:希,簡少也,體非官商,不可以耳根聽,故日希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註:無形日微, 言一無形體不可搏持而得之也。○御曰:搏執持也。微,妙也。道無形象,故執持不得。以其無形之中,而能形焉,故謂之日微。○疏:搏,觸也。微,妙也。言體非形質,不可搏觸而得之,故日微也。○臧曰:夫言希夷微者,謂精神氣也,精者靈智之名,神者不測之用,氣者形相之目,總此三法為一。聖人若不見是精,不聞是神,不得是氣,既不見不聞不得,即應云無色無聲無形,何為乃言希夷微耶。明至道雖言無色,不遂絕無,若絕無者,豈同太虛,即成斷見。今明不色而色,不聲而聲,不形而形,故云夷希微也。所謂三一者也。
  此三者不可致詁,
  註: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致詰者,謂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以靜,求之以神,不可強詁問而得之。
  故混而為一。
  註:混,合也。故合於三名而為一也。○疏:真而應,即散一以為三,應而真,即混三以歸一,一三三一不異,故不可詁也。又解:此真應兩身作三乘,義釋具在開題卷中。
  其上不繳,
  註: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也。
  其下不昧。
  註: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闇冥,明道上下無窮極也。○疏:言至道幽微,非愚非智,升三清之上,不益其明,墜九幽之下,不加其闇,所謂不增不喊,其在玆乎。
  繩繩不可名,
  註: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黃赤白黑別之,非一聲也,不可以官商角徵羽聽之,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節解曰:謂道入皮膚骨節之中,故日繩繩不可名也。
  復歸於無物。
  註:物,質也。復當歸之於無質。○疏:繩繩,正直也,猶繩墨之義。言聖人既能自正,復能正他,故繩繩不可執名求理,故不可名也。又解:繩繩,運動之貌,言至道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