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居之不厭也。○疏:唯彼所修之境,非空非有,故能修之。智亦不愛不憎,境智相符,是以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
  註: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
  註:不自顯見德美於外,藏之於內。○疏:智符道境,了達真源,故自知也。四大假合,坐忘墮體,故不自見。
  自愛,
  註:自愛其身,以保精氣。
  不自貴。
  註:不自高貴,榮名於世。○疏:保養真性,不輕染,故自愛也。謙卑靜退,先物後己,不自貴也。
  故去彼取此。
  註: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疏: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欲示物鑒戒,故寄去取而為言也。
  勇於敢則殺,
  註:勇敢有為,則殺身矣。○節解曰:謂貪為交接陰陽,欲得快心,生往死還,此日勇也。輕道慢神,則致身夭,此日敢也。二者皆自殺也。
  勇於不敢則活。
  註: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也。○疏:勇,猛進也。敢,果次也。殺滅,死也。活,長生也。言進心果次,貪於世事,則死滅,若進心虛淡不敢貪染,即長生也。
  此兩者,
  註:謂敢與不敢也。
  或利或害。
  註:活身為利,殺身為害。○疏:或,不定也。兩謂敢與不敢也。言進心不敢則長生,故利。進身責染則歸於死滅,故害也。
  天之所惡,
  註:惡有為也。
  孰知其故?
  註:誰能知天意天,故不敢犯也。○疏:天然之理,福善禍淫,推窮報應,莫知其宰。
  是以聖人猶難之。
  註: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况無聖人之德而敢行之乎。○節解曰:謂天常惡其勇敢,愛其怯弱,含生愛氣,誰知天意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註: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節解曰:天道貴和也。○疏:自然之道,但不與物爭而謙退卑己者,必獲勝善報也。
  不言而善應,
  註:天不言,而萬物自動以應時也。○御曰:天何言哉?福善禍淫,曾無差忒,故云善應。○疏:禍福之報,其猶影響,不待言辭而善惡必應。
  不召而自來,
  註:天不呼召萬物,萬物皆負陰而向陽也。○御曰:天道不召萬物使從己,然物不能違,自來順天命爾。○疏:善惡報應,隨其行業,不待呼召而必自來。
  禪然而善謀。
  註:譚然,寬大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疏:謀,計數也。言幽途之理,無勞言說,而善能計算功過,毫分無失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註:天所羅網,恢恢甚大,雖則疏遠,若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疏:恢恢,寬大也。網,憲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網,甚自寬大疏遠,而業無大小,功過酬報,無差失也。○孫曰:所謂不言而善應者,天道不言而善自應也。明夫善應者,不在多言也。○盧曰:寂寞無聲,故曰不言有感則報,故曰善應。
  民常不畏死,
  註:治國者刑罰深酷,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而民不知畏也。
  奈何以死懼之?
  註:人君不寬其刑罰,教人去其情欲,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乎。○疏:此斥凡情迷執深重,貪逐前境,不憚死生,雖復經戒嚴明,曾無恐懼,故發奈何之嘆,深哀痛之。○節解曰:謂人不求生快意於情欲,聞善不修,知惡不改,何識益乎。
  若使民常畏死,
  註:當除己之所殘尅,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矣?
  註:以道教化,而民不從,反為奇巧詐偽,乃應王法執而殺之,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主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也。○御曰:若使世人皆從清净之化,不敢溺情縱欲,常畏於死,而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云。○疏:貪欲之心,日生奇詐,堅執顛倒,遂以為常者,冥司捕獲,執而殺之,風刀考楚,經文明證,若有性識之夫,誰復造罪耶。
  常有司殺者殺。
  註:司殺者,天居高臨下,司察人之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者是也。○御曰: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節解曰:謂口也,在口左為司陰,口右為司殺,人有陰過,則司陰白之於上天,考人魂魄,人有惡言,則司殺白之於司命,司命記之,罪滿則殺之也。○疏:此刑網自有宰牧,即三官九署,百二十曹,北都羅酆,泉曲之府,八難五苦,各有司存。
  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斷。
  註:天道至明,司察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成冬藏,斗柄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猶拙夫代大匠斷木,乃勞而無功也。○節解曰:謂天道賞善罰惡,治人之身,若大匠作器,善者則成,惡者則敗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乎。
  註:人君行刑罰,猶拙夫代大匠斲木也,方圓不得其理,還自傷其手。代天殺者,失其紀綱,不得其紀綱,則反受其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