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云知止所以不殆。
  義曰:侯王道化合天,中外寧一,疆域之內,動植有名之物,皆隨其疆土為王侯所有。物依有道之境,故無殆壞之危。任春夏以生成,隨秋冬之搖落,不天不殰,無北無瘥,不為外敵所侵,不為淫刑所及,一一遂性,何危殆之有乎?此聖旨也。今釋侯王以道化人,應天降瑞,人歸其化,天下均平,侯王當守道撝謙,膺受符瑞,知止畏慎,以副天心,則無危殆之事。若睹其天瑞,束此人和,縱大其心,改易其志,矜功伐善,則祥不勝驕,其身危殆矣。昔紂宮中小鳥生鳥烏,以為國興之瑞,矜憍肆欲,造作多端,以至亡滅。老君恐後之帝王恃有祥瑞,因此憍矜,故戒之云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注:天降甘露,以瑞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則應之。猶川谷與江海通流爾。
  疏:此結侯王守道,則天必應之,故云譬有道之君在理天下,陶以仁德則自致太平,和氣感天,天瑞必應,猶川谷之水而與江海通流爾。
  義曰:守道侯王,德與天應,善化和合,以感太平。天應之禎祥,如川谷之通海,此聖旨也。今釋云若侯王上感天瑞,下得人心,四海萬方率為臣妾,復能因其感瑞,夕惕兢修,翼翼乾乾,日慎一日。既無危殆之事,遠人慕其善化,重譯來賓,如川谷之朝宗,江波之赴海,遠近歸往,國祚繁昌矣。理身者以心為帝王,藏府為諸侯。若安靜心王,抱守真道,則天地元精之氣納化身中,為玉漿甘露,三一之神與己飲之,混合相守,內外均和,不煩吐納存修,各處玉堂瓊室,陰陽三萬六千神,森然備足,栖止不散,則身無危殆之禍,命無殂落之期,超登上清,汎然若川谷之赴海,而無滯著也。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疏:前章明侯王守道則萬物自賓,此章明以賓服有道之君,皆由自知自勝。自知則明了,自勝則全強。結以死而不亡,戒令不違天理爾。○義曰:侯王所以守道化行,萬物歸宗者,以其能了自知之明、自勝之強,知足不貪,勤行於道,所以道合天地,不失其常。得全分理之終,不為夭枉之喪,故能允合,不違天理之戒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注: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有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
  疏:知,識察也。夫心與境合,是以生知,生知之心識察前事,是名知法。
  義曰:心之惠照,無不周遍。因境則知生,無境則知滅,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也。境正則心與知皆正,境邪則心與知皆邪。苦樂死生吉凶善惡,皆由於此也。故心者入虛室則欲心生,入清廟則敬心生。萬境所牽,心隨境散。善之與惡,得不戒而慎之乎?夫知人者為智,《尚書》所謂知人則哲也。知人者,昔宋宣公捨其子與夷,而立其弟如,是為穆公。《春秋》隱公三年秋,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之曰:先君捨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孔父曰:群臣願奉公之子憑也。穆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本也,豈曰能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乃以其子憑出居鄭,以讓與夷而立,是為殤公。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而其子享之,命以義夫。《商頌》曰:受殷命咸宜,百祿是荷。其是之謂乎。斯知人之至也。
  疏:言人役心生智,知前人之美惡者,則俗謂之智爾。若反照內察,無聽以心,了觀其心,不生知法,能如此者,是謂明了。故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義曰:世人因境役心,乃至分別,察他人之善惡,考身外之短長,不求所以知而求所不知,捨己傚人,以衒其智,是拾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澹無為,而悅夫哼哼之意,以亂天下者,智之過也。故上悖日月之明,下鑠山川之精,中隳四時之施,虫耑蝡蚊之蟲,蛸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矣。孔子謂顏回曰: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於智忘智,在知忘知,觀妙守無,是為明了。此莊子云孔子語顏回心齋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注:能制勝人者,適可謂,有力。能自勝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強矣。
  疏:勝人者,謂以權智制勝於人,如此之人,適可謂之有力爾。自勝者,謂自能制勝其心,使心柔弱。柔弱之道,物不能加,故可全其強爾。故下經云守柔曰強,又曰柔勝剛,弱勝強。故云自勝者強。
  義曰:人或持君之權,以制於物,運其威勢以臨於人,人望而畏之,是為有力矣。而不知自以無為之道,內伏其心,心既無為,志則柔弱,心虛志弱,物不敢侵,是為強矣。勝人者力盡勢移,則歸於死,自勝者心冥道契,必至乎仙。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注:知止足者無貪求,可謂富矣。強力行者不懈怠,可謂有志節矣。
  疏:知足在心,心若知足,則無貪求,雖簞食瓢飲,傲然自足,可謂富矣。強勉力行,曾不懈怠,自知自肚,終久不渝,可謂有志節矣。
  義曰:貪之與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