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我言而行之者,則可尊貴矣。
  義曰:知無言之宗,固已少矣。能體我無言為法,斯可貴焉。然教本無言,固言方能辮理。教本無事,固事方可探玄。辯理則言自忘,探玄則事自簡。言忘事簡,可與言道矣。
  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注: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爾。
  疏:褐,裘也,賤者之服。襲裘褐者,所以蔽下之麤衣也。玉者潔潤,而可比德君子,言此者欲明聖人內心慧了,外狀如愚。以如愚之狀故云披褐,以慧了之心故云懷玉。
  義曰:聖人之於道也,隱顯同途,出處同跡,語默皆契,斯須不遺。但代人不能窺聖人之閫奧爾。智周萬行,德冠九清,御無為之宗,了兼忘之旨,外晦其用,委跡和光,內瑩其明,鑒窮識遠。故河上公注曰:內雖昭昭,外如愚頑。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是披褐懷玉之旨也。夫道至明矣,而凡愚昧之。又莊子曰:無門無傍,四達皇皇,非明也哉。道心惟微,何往不達。而下士惑之。披褐者,聖人混其外,褐者賤衣,與眾同也。懷玉者,聖人明其內也。玉者,石中之美,有五德焉。潤澤而溫,人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伎,潔之方也。玉比德者,《禮記□玉藻篇》云:古之君子,必佩玉焉。右徵角,聲中民與物也;左宮羽,聲主君與事也。趍以釆薺,門外之行也。行以肆夏,登堂之樂也。周旋中規,反行也。折旋中矩,曲行也。進則揖之,謂小俛也。退則揚之,謂小仰也。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鑾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世子君在不佩玉,左結佩,不使鳴也;右設佩,去之也;居則設珮,朝則結佩。朝於君不敢使鳴也。齊則靖結佩,屈之也。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則否,言王喪事也。佩玉有衝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比德於玉焉。喪與灾眚,謂之故也。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玫玉而緼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細綬。謙不比德,示不仕也。環取其循而無窮也。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疏:前章明暢理之教,示其易知。此章明了心之知,虛忘為上。首標迷悟有異,執迷成病。夫唯下結歎聖人了知是病,故不強知。○義曰:前以知道既貴,要隱跡藏光。此乃強知為非,要忘知契道。聖人強知之病不為之,故無病焉。行人能了此聖心,復何病之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注: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於知強知,是行之病。
  疏:夫法性本空,而非知法。聖人悟此,有不取相之知,於知不著,故云不知是德之上。此釋悟也。不知知病者,言常俗之人不知知法,本非真實,於此無知之理強謂有知,有取著之縛,所以為行之病,此辯迷也。
  義曰:了知非知,是謂真知。知而不知,是以為上。不知真知而強知之,是以為病。聖人了知皆妄,成彼修真,於知忘知,自息強知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夫唯能病強知之病,是以不為強知所病。
  疏:眾生強知,妄生見著而為病惱。夫唯能病強知之病,於知忘知,則不為強知所病,故云是以不病。
  義曰:知強知之病而能病之,是以不病者,無強知之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唯聖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病眾生強知之病,是以不病。
  疏:聖人正智圓明,了悟實相,於知忘知,故不為知之所病。所以者,以其病。凡夫有強知之病,故說真知以破之。妄知之病既除,真知之藥亦遺,故云不病。
  義曰:凡代之人,識因淺劣,未了知真之理,乃執強知之非,以此循環,迷失正智。聖智圓備,不執強知之知,又了真知之理,能病強知之病,不惑強知之知。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如惑者說大道,是有執有,為是一人言道,為無執無為。是執無者則病於有,執有者復病於無。聖人知道非有非無,兩無所執,能病所執,是以不病。義亦然矣。所以大辮若訥,至知忘知。顏子如愚,孔光溫樹,三緘戒慎,其斯謂乎?《西昇經》曰:能知無知,道之樞機也。
  人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疏:前章明了心之知,以虛忘為上。此章明迷妄之病,有可畏之威。初標人不畏威,則禍累所及。次無狹下勸人虛心靜欲;神不猒人。後舉聖行證成,示其去取。○義曰:聖人於知忘知,既顯強知為病,又舉威之可畏,不畏財大威及之,俾其滌慮虛心,栖神於絳關,恬和養氣,味道於玄虛,人神相須,貴見皆遺,去猒狹之為累,取知愛以為資。然後勇於謙柔,挫其剛果,以為修真之徑爾。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注:有威而可畏,謂之威。言人於小不畏,拙於慎微,則至大可畏也。
  疏:有威可畏謂之威。夫欲惡之來,起於微末,積成病累,為彼大威。
  人不能慎其細微,則至於大可畏也。
  義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