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之職也。
  長而不宰,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莫知其德,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沖虛經》曰:故萬物有味者,有道味味者。萬物味之所味者,嘗滋味矣。而道味於萬物之味者,未嘗呈其滋味,此道無為之職也。
  是謂玄德。
  《沖虛經》曰:夫道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凍,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夫道無知也,無能也,道無為也,而萬物無不知而無不能而無不為也,是謂玄德,無為之職也。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此章《南華經》言:天有六極五行,無為而治,帝王無為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士,天下載之,此謂上皇。古之王天下者,智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守道無為而天下治也。
  天下有始,
  《通玄經□自然篇》曰: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古聖人能知。所以天地以成,陰陽以形,萬物以生,道為之命,無事與言,乃無為也。
  以為天下母。
  《通玄經□精誠篇》曰:天子以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功德至大,勢名至重,二德之美與天地配,故不可不軌大道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
  《南華經》曰:天地無為也。
  以知其子,
  《南華經》曰:而無不為也。
  既知其子,
  《南華經》:大道無為而無不為。
  復守其母,
  《南華經》曰:上守無為而物自化。
  歿身不殆。
  《通玄經》曰:無為之本務去聰明,閉四關,止五情,即與道淪,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及於真道,段身不殆。
  塞其兌,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大道無為,口當而不以言,心條通而不以思慮,直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害也。故精留於口,即其言當,集於心,即其慮通。動天下無為,不言而公,不慮而得。
  閉其門,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大道無為,耳聰而不以聽,目明而不以視,忘而不為,智而不務,故精存於耳,即其聽聰,存於目,即其視明。動天下無為也,不聽而聰,不視而明。
  終身不勤。
  《通玄經》曰:故閉四關,即終身無患,四肢九竅不生欲病,是謂真人。
  開其兌,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有為,開其兌,以口言,以心慮,巧辯矯世俗也。
  濟其事,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書學,濟其事,以目視,以耳聽,聰明矯世俗也。
  終身不救。
  《通玄經□上禮篇》曰:末世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人何則不本其心之所以欲,而禁其目之所欲,不原其耳目之所以欲,而防其樂之所樂,是猶圈獸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塞之以手,故曰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通玄經》曰:古聖人以道蒞天下守微妙者,見小也。見小故能致其明,是故聰明廣智,守之以愚。先王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守柔曰強。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以道蒞天下守柔弱者,見小也。見小故能成其大,是故多聞博辯,守之以訥。先王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用其光,
  《通玄經□下德篇》曰:後世用其光,是謂重傷。
  復歸其明,
  《通玄經》曰:後世復歸其明,重傷之人無壽類也。
  無遺身殃,
  《通玄經》曰:道有智則亂,德有心則險,心有目則眩,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以老,以喪其天年而已。夫飾其外傷其內,壯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
  是謂襲常。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無好憎,大通無為,何往而不成。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此章《洞靈經》言:近古已來,天下姦邪者眾,正直者寡,輕薄淫邪者多,敦方退靜者少。姦邪出言惑於忠正,遂使天下之人交相邪淫而不正矣。古者天自成,地自寧,萬物醇化,鬼神不能靈。末世天子奇異,大臣怪僻,則鬼神之術至。神怒者,非不事神也。淫祀勝,神愈怒。民好邪徑,事鬼神也。天下淫祀,風俗妖邪,破家失業也。
  使我
  《沖虛經》曰:仁義益衰,民性益薄,此道不行。
  介然有知,
  《通玄經》曰: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悅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知慕之。
  行於大道,
  《通玄經》曰:悅道者眾,用道者寡,慕道者多,行道者少。
  唯施是畏。
  《沖虛經》曰: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
  大道甚夷,
  《通玄經》曰:大道坦坦,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