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殺君也。
  六親不和,
  《南華經》曰:六親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
  有孝慈;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孝子不諛其親,子之盛德也,事親則慈孝。
  國家昏亂,
  《南華經》曰:廷無忠臣,國家昏亂諸侯之憂也。
  有忠臣。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忠臣不諂其君,臣之盛德也,事君則忠貞。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古者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後世之民知書而道衰,知數而德衰,知契券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小巧害正,小能害道,小辯壞治,苛慘傷德。古者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游,故下不賊。至忠復樸,民無偽匿。其作文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姦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夫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無為治亂之本,智詐萌生,盜賊多有,上多欲則下多詐。以書智生患,以書知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清也,難矣。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無事而民自治。
  絕聖棄智,
  《南華經》曰:而且悅聖邪?是相助於民藝也。悅智邪?是相於民疵也。故曰絕聖棄智,天下大治。
  民利百倍;
  《通玄經》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巧偽不知於道,民偽亂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
  《南華經》曰:而且悅仁邪?是亂於民德也。悅義邪?是悖於民理也。
  民復孝慈;
  《南華經》曰:攘棄仁義,民反孝慈,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則天下僻矣。
  絕巧棄利,
  《南華經》曰:而且悅禮邪?是相助於民技也。悅樂邪?是相助於民淫也。悅聰邪?是民淫於聲也。悅明邪?是民淫於色也。
  盜賊無有。
  《南華經》曰:仁義禮樂,舉賢任智,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正晝為盜,日中穴壁,故曰絕巧棄利,大盜乃止。
  此三者
  《南華經》曰:民智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智不足則詐,詐偽之行,於誰責而可乎?責上好巧智也。
  以為文不足,
  《南華經》曰:尚文華,滅質博,學溺於心智,民始惑亂於華誕。無以反其質性,不足以厚民。
  故今有所屬。
  《通玄經》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人生學,還自賊。各以所好,還自為傷。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也,難矣。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捨聖智,廢仁義,外賢能,滅事故,禁姦偽,則賢不肖齊於道矣。
  見素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清靜之治者,質真而素樸,虛靜而無為,見素抱樸,不與物雜。
  抱樸,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明白入素,無為復樸,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少私
  《南華經》曰: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寡欲。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漠然無為而民自化,淡然無欲而民自樸。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立太學而教之,此其治之技能也。得道則學,失道而廢。夫物未嘗有張而不弛,盛而不敗者也。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顧正法,流及後世,至於亡國,此其學也。失道而任學者危,棄德而用才者困,以聰明為治者勞心而不明,以巧智為治者苦心而無巧。上多學則下多事,上煩擾則下多亂,以學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者也,難矣。
  絕學無憂。
  《通玄經□道原篇》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詐偽,不知於道,故絕學無憂。《南華經》曰:絕學捐書,無憂患矣。
  唯之與阿,
  《南華經》老子問南榮趎曰:子自楚來乎?《南華經》曰:唯智以之言問乎狂屈,狂屈曰唉。
  相去幾何?
  《通玄經》曰:末世九流為學者,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猶持方柄而內圓鑿,欲得宜適,難矣。
  善之與惡,
  《通玄經》曰:古之為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
  相去何若?
  《南華經》曰:古者必先道德,智謀不用,必歸其天,無為而治,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人之所畏?
  《通玄經□上仁篇》文子問曰:何行而民親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慎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則吾畜也,不善則吾讎也,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不可不畏。
  《通玄經》曰:昔者夏商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宿洪之民自攻其後而歸神農氏,故曰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