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其內也。解其紛者,理其外也和其光者,抑其在己也。同其塵者,隨其在物也。無出無入,無內無外,無己無物,是謂玄同。既得其同,謂之親而遠,謂之疏而近,謂之利而不喜,謂之害而不懼,謂之貴而不高,謂之賤而不下。凡物不足以名之,故能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我以正治人,由人之本正也。以奇用兵,由兵之本奇也。以無事取天下,由天下之本無事也。凡我之應物者,豈以我哉?亦由物而已矣。古之聖人能以天下為一身,中國為一人者,由其治自心出也。我多忌諱,則禁防必設。禁防既設,則民安得而不貧。我以利示民,則民多趁利。民既趁利,則國安得而不昏。我以巧示民,則民多技巧。技巧既勝,則奇物安得不滋。我以法治民,則民亦竊法以自便。上下相冒,則盜賊安得而不多。聖人示以無為,示之以好靜,示之以無事,示之以無欲,天下各以其所示者報之,故曰民猶草也,草上之風必偃。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政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訞。人之所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悶悶,若無求於民,而民不以巧應上,故其民醇醇。其政察察,若有得於己,而民以巧求免,故其民缺缺。天下之事,禍福之相為倚伏,所從來久矣。政悶悶者,無得在我,而有得在民。政察察者,有失在民,而有得在我。我得則彼失,我福則彼禍,故自然之理也。昧者不知理道之正,專以察為明,以求僥倖之福,遂使正復化而為奇,善福化之而為訞。人之迷,其日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賞罰刑政,蓋有設而不用其極,則能使其奇者反而為正,訞者變而為善。故曰教化之行,引中人納於君子之域;教化之廢,引中人而陷於小人之途。此不可不知也。
  道德真經義解卷之三竟
  #1目有反無:『目』 疑當作『自』 。
  道德真經義解卷之四
  息齋道人解
  德經下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外以治人,內以事天,皆莫若嗇。嗇者,無所不音之謂也。謹與內,閑與外,內心不馳,外心不起之謂音,故能早服。內服其心,外服其形,寂然不動,則德有所積。積於不積,則無不勝。無不勝,則無不治。雖有國,猶可也。人知其可以有國,而不知可以有國者,猶其有本也。本積既厚,則其塵垢糠粃猶將陶鑄堯舜,況其下者哉?此所謂深根固蒂,治人事天之道。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國者,聖人之餘事,不啻如烹小鮮。雖恢奇譎怪,道通為一,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使鬼而有神,凡恢奇譎怪,皆化而為道,道豈有傷人者乎?本欲吾不傷人,故其幽至於鬼神,皆不能以神傷物。大而政治,幽而鬼神,兩不傷,故人鬼之心交歸焉。非至德其能如是乎?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國大而能降以求物,則物必交歸之。牝以靜而下物,故牝常勝牡。以大國而下小國,則必得小國。以小國而下大國,則鈴得大國。故大國或下小國以取,小國或下大國而取。取者,各獲其心之謂也。故大國不過欲畜小國,小國不過欲事大國,夫如是而後,兩者各得其所。孟子曰: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故大國尤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奧者,藏也。道為萬物之所貴,如奧之能藏物。賢者以道為寶,故樂得其得。不賢者非道莫保,故樂免其罪。由其根於人心之自然,無使之者。故言依於道,則其美可市;行依於道,則其尊可加於人。苟非人心之自然,則言而不從,行而不應矣。由人各根於道,不幸而陷於不善,則聖人亦何忍棄之,故立天子,置三公,非苟利其富貴也。蓋不欲遂棄人於不善,還以斯善道之而矣。使雖以拱璧以先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