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之尊,勞身而逸人,薄己而厚物。在上,人得以生,故不以為重。處前,人得以理,故不以為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疏:聖人之德,弘濟無私,與物為春,望之如日,既不為重為害,是以天下之人樂推崇而無厭倦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疏:今天下樂推聖人而不厭者,豈不以聖人言則下之,身則後之,以其不與物争先?故天下之人莫能與聖人争先者。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前章明善下為王,標聖人不争之德。此章明喻大不肖,示三寶以慈之行。初六句,標道大,所以不肖。次五句,示三寶,勸其用慈。又八句,復釋以慈之利,捨慈之害。又四句,結嘆以慈之德爾。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疏:肖,似也。老君云,天下人皆謂我道虛無廣大,似無所象似,故下文答之。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疏:此答不肖之所由也。夫唯我道廣大,迥超物表,固非凡情探賾所知,故得稱大。若其有所象似,如代間法者,則失其所以為大久矣。是微細粗淺之法,與修不殊,何足稱大乎?也夫者,語助爾。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
  疏:此明所以似不肖者,正以有此三行與俗不同,故老君言我道雖大無象似,然有此三寶,甚可珍貴爾。代人當須保持執守,以修身理國爾。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疏:此列三寶之數也。體仁博施,愛育群生,慈也。節用厚人,不耗於物,儉也。為事始和而不唱,不敢為天下先也。弘益之義,具如下文。
  夫慈故能勇,
  疏:此覆述三寶之功也。凡人貪競不慈,勇於果敢,致有窮屈,今聖人以慈為行,故勇於濟度。後引證《論語》曰:仁者必有勇。
  儉故能廣,
  疏:以其節儉愛費,不傷財,不害人,故功施益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疏:損己益人,退身進物,是不敢為天下先也。故物樂推而成神器之長爾。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疏:且,苟且也。代情多欲,動與道違,捨其利物之慈,苟且害人之勇,捨其節用之儉,苟且奢泰之廣,捨其謙退之後,苟且矜伐之先,如此之行,有違慈儉。以之理國,則國亡,以之修身,則身喪,故云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疏:慈為三寶之首,故偏嘆美也。夫用慈以拒戰,則能全眾。用慈以捍守,可以安人,皆不失慈,故能勝固也。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疏:救,助也。衛,護也。天道福善,善人則吉無不利,故以慈戰者,天將助之。以慈守者,天將護之,戰勝守固,始賴用慈之功救之衛之,終獲孔明之助爾。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前章明惟大不肖,示三寶以慈之行。此章明為士不武,標四善配天之極。首標四善之行,次嘆是謂不争,結善可以配天,將明古之要道。
  善為士者不武,
  疏:士,事也。武,威武也。明德之君,用道為理,行慈儉而育物,不威武以御人,所尚以慈,故云不武。
  善戰者不怒,
  疏:師出應敵,事在慈哀,蚊蚋致螫,驅除而已。是知善戰在乎止敵,不在乎憑怒,故云善戰不怒。
  善勝敵者不争,
  疏:夫以慈不争,由乎尚德。若用力争勝,非善勝也。令柔遠能邇,盡暢慈和,不與敵争,敵人自伏,故云善勝不争。
  善用人者為之下。
  疏:夫善用其人,以言謙下,人必盡力,可以成功。故《易》曰:以貴下賤,大得人也。
  是謂不爭之德,
  疏:此結上文善士者常柔而不武,善戰者常慈而不怒,善勝者常讓而不爭,善用人者常謙而為下。夫如是者,物竭其能,人貴其用,皆由謙下之所致,豈非不爭之德乎?
  是謂用人之力,
  疏:夫玄默恭己,謙虛下人,人皆歡心,思竭其力,故《易》曰:悅以使人,人忘其勞,是用人之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疏:此總結上來四善之行,不争之德,能行之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前章明善士為行,不争故可以配天。此章明用兵有言,輕敵則幾忘吾寶。初一句,標宗以設問。次六句,示行以辯明。後四句,申戒用兵,知慈哀者必勝。
  用兵有言:
  疏:老君疾時,輕敵政禍,樂戰殺人,故託古以申誡,所稱有言,謂下句也。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疏:吾者,用兵之人也。先唱為主,後應為客,主先唱示,生事而貪,客後應示,以慈自守,欲明古者用兵,常有誡令,當須以慈自守,不可生事而貪。故云不敢為主,而為客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疏:夫以道退守,則善勝。進兵取強,則敗亡。故進雖少猶傷於貪,退雖多愈得謙讓。今鄙其競争,則云不敢進寸,尚其慈讓,故云而退尺也。
  是謂行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