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故無常也。
  〔疏〕既同於大道,則無是非好惡;冥於變化,故不執滯守常也。
  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疏〕果,次也。而,汝也。忘遣如此,定是大賢。丘雖汝師,遂落汝後。從而學之,是丘所願。擁謙退己,以進顏回者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淋#36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疾矣。裹飯而往食之。
  〔注〕此二人相為於無相為者也。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非相為而後往也。
  〔疏〕雨經三日已上為霖。殆,近也。子桑家貧,屬斯霖雨,近於餓病。此事不疑於方外之交,任理而往,雖復裹飯,非有相為之情者也。
  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
  〔疏〕任,堪也。趨,卒疾也。子桑既遭飢餒,故發琴聲,問此飢貧從誰而得,為關父母二為是人夫,此則歌哭之詞也。不堪此聲,又率爾詩詠也。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
  〔注〕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
  〔疏〕一於死生,忘於哀樂,相與#37於無相與,方外之交。今子歌詩,似有怨望,故入門驚怪,問其所由矣。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賤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注〕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飢凍,天地無私,豈獨貧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尋求來由,竟無兆朕。而使我至此窮極者,皆我之賦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八竟
  #1趙本無『道』字。
  #2郭慶藩引文改『有』作『其』字。
  #3郭慶藩引文『運新運新』四字作『運運新新』。
  #4《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殺』上有『故』字。
  #5依郭慶藩引文和正文當補『既死』二字。
  #6郭慶藩引文『救』作『惠」。
  #7郭慶藩引文『脩』作『循』。
  #8郭慶藩引文『也』作『而』。
  #9原作『一』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二』。
  #10郭慶藩引文『雖』作『離』。
  #11郭慶藩引文『齊』作『臍』。
  #12原作『問』,今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閒』。
  #13依世德堂本『之』字當刪,浙江書局本無『之』字。
  #14世德堂本『變』作『而』。
  #15趙本無『夫』字『者』字。
  #16世德堂本、浙江書局本『官』均作『管』。
  #17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有』當改作『友』。
  #18趙本上『弘』字和下『弘』字俱作『冥』,四庫本上『弘』字和下『弘』字俱作『私』。
  #19王孝魚依世德堂本改『揮』作『見』。
  #20郭慶藩引文無『之者』二字。
  #21浙江書局本、世德堂本『極』作『及』。
  #22原作『若』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俱作『共』,故改。
  #23趙本『大』作『人』。
  #24郭慶藩引文『拖』作『沱』。
  #2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壹』俱作『一』。
  #26世德堂本『往』作『生』。
  #27原作『旦』,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正文改正。
  #28郭慶藩引文『新』下有『耳』字而無『利』字。
  #29郭慶藩引文【異』作『累者』二字。
  #30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宜也』二字作『乃』字。
  #3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錘』俱作『捶』。
  #32世德堂本【知我』作『我知』。
  #33郭慶藩引文『刻彫』二字倒置。
  #34原『或』疑『咸』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
  #35郭慶藩引文『極』下有『也』字。
  #36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淋』俱作『霖』字。
  #37『相與』二字,依郭慶藩引文補。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九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內篇應帝王第七
  夫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
  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
  〔疏〕四問而四不知,則《齊物》篇中四問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義而為篇首。《老子》云不以智治國國之德者也。
  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
  〔疏〕蒲衣子,堯時賢人,年八歲,舜師之,讓位不受,即被衣子也。齧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踴躍而喜歡,走以告於蒲衣子,迷王倪之深義。蒲衣是方外之`大賢,達忘言之至道,理無知而固久,汝今日乃知也?
  有虞氏不及泰氏。
  〔注〕夫有虞氏之與泰氏,皆世事之邊耳,非所以述也。所以逃者,無逃也,世孰知之哉。未之嘗名,何勝負之有邪。然無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