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6浙江書局本『几』作『機』,下同。
  #7世德堂本、四庫本『有』均作『見』。
  #8王孝魚認為『人』字依註文當刪。
  #9原作『芳』依四庫本及上下文改作『方』。
  #10《闕誤》引李氏本『參』作『颼』。
  #11原作『異』,依四庫本及上註文改作『眾』。
  #12原作『玲』,諸本皆作『泠』,故改正,下疏文『冷』均作『泠』。
  #13世德堂本及盧校『刁刁』作『刀刀』,下註及疏文並同。
  #14原作『珠』,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殊』。
  #15王孝魚依下句例補『有取有捨』句。
  #16原作『乘』,今依郭慶藩引文改作『乖』。
  #17《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洫』作『溢』。
  #18郭慶藩引文改『則』作『耽』。
  #19世德堂本『其』作『自』。
  #20趙本『若有』作有『若』。
  #21趙本『自』作『目』。
  #22郭慶藩引文改『知』作『如』。
  #23#24依宋本、世德堂本及四庫本分別改『皆』為『比』,改『止』為『此』
  #25郭慶藩引文『辯』下有『之』字。
  #26王孝魚依《漁父篇》改『求』作『裘』。
  #27『櫃要也』三字依四庫本及上下文補。
  #28『以』,原作『亦』,依宋本、四庫本改。
  #29『復』,原作『彼』,依宋本、四庫本改。
  #30王孝魚認為當依焦汰本『亦』上補『則天下』。
  #31郭慶藩引文『傾側』作鬥顛倒』。
  #32郭慶藩引文『非』字下有『可』字。
  #33郭慶藩引文『以』作『凝』。
  #34王孝魚以下註文改『類』為『賴』。
  #35原作『比』,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正。
  南華真經註疏卷之三
  河 南 郭 象 註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疏〕至,造極之名也。淳古聖人,運智虛妙,雖復和光混俗,而智則無知,動不乖寂,常真妙本。所至之義,列在下文也。
  惡乎至?
  〔疏〕假設疑問,於何而造極耶?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註〕此忘天地,遺萬物,外不察乎宇宙,內不覺其一身,故能曠然無累,與物俱往,而無所不應也。
  〔疏〕未始,猶未曾。世所有法,悉皆非有,唯物與我,內外咸,空,四句皆非,蕩然虛靜,理盡於此,不復可加。答於前問,意以明至極者也。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註〕雖未都忘,猶能忘其彼此。
  〔疏〕初學大賢,鄰乎聖境,雖復見空有之異,而未曾封執。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注〕雖未能忘彼此,猶能忘彼此之是非也。
  〔疏〕通欲難除,滯物之情已;有別惑易遣,是非之見猶忘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注〕無是非乃全也。
  〔疏〕夫有非有是,流俗之鄙情;無是無非,達人之通鑒。故知彼我彰而至道隱,是非息而妙理全矣。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注〕道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未能忘愛釋私,玄同彼我#1也。
  〔疏〕虛玄之道,既以虧損,愛染之情,於是乎成著矣。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
  〔注〕有之與無,斯不能知,乃至。
  〔疏〕果,次定也。夫道無增喊,物有虧成。是以物愛既成,謂道為損,而道實無虧也。故假設論端以明其義。有無既不次定,虧成理非實錄。
  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注〕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弦,雖有繁手,遺聲多矣。而執籥嗚弦者,欲以彰聲也,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成而虧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疏〕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也。夫昭氏鼓琴,雖云巧妙,而鼓商則喪角,揮官則失徵,未若置而不鼓,則五音自全。亦由有成有虧,存情所以乖道;無成無虧,忘智所以合真者也。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
  〔注〕幾,盡也。夫三子者,皆欲辯非己所明以明之,故知盡慮窮,形勞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據梧而暝。
  〔疏〕師曠,字子野,晉平公樂師,甚知音律。支,柱也。策,打鼓枝#2也。亦言擊節枝也。梧,琴也;今謂不爾。昭文己能鼓琴,何容二人共同一仗?況檢典籍,無惠子善琴之文。而言據梧者,只是以梧几而據之談說,猶隱几者也。幾,盡也。昭文善能鼓琴,師曠妙知音律,惠施好談名理。而三子之性,稟自天然,各以己能明示於世。世既不悟,己又疲怠,遂使柱策假寐,以復兌几而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