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於道,秋豪#28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
  〔注〕秋豪之端細矣,又未得其萬分之一。
  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瓦夫體道者乎。
  〔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手自得耳。
  〔疏〕姓拿,名鋼,隱者也。繫,屬也。聞龍吉之亡,傍為議論云:體道之人,世間共重,賢人君子,繫屬歸依。今老龍之於玄道,猶豪端萬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簡,處順而亡,況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說。是知體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
  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注〕冥冥而猶復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疏〕夫玄道虛漠,妙體希夷,非色非聲,絕視絕聽。故於學人論者,論曰冥冥而謂之冥冥,猶非真道也。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疏〕泰,大也。夫至道宏曠,恬淡清虛,囊括無窮,故以泰清無窮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問道,無窮答以不知,欲明道離形聲,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
  〔疏〕子既知道,頗有名數不乎?其數如何,請為略迷。
  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疏〕貴為帝王,賤為僕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數而數也。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無為,隨迎不測,無終無始,故寄無窮無始為其名焉。無窮無為,弗知與知,誰是誰非,請定臧否。
  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處內:知之乖道,故粗淺而疏外。
  於是泰清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几得之不由於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歎,悟不知乃真知。誰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聞不見#29之域而後至焉。
  〔疏〕道無聲,不可以耳聞,耳聞非道也;道無色,不可以眼見,眼見非道也;道無名,不可以言說,言說非道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疏〕夫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道不當名。
  〔注〕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也。
  〔疏〕名無得道之功,道無當名之實,所以名道而非。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
  〔注〕不知故問,問之而應,則非道也。不應則非問者所得,故雖問之,亦終不聞也。
  〔疏〕夫道絕名言,不可問答,故問道應道,悉皆不知。
  道無問,問無應。
  〔注〕絕學去教,而歸於自然之意也。
  〔疏〕體道離言,有何問應。几言此者,覆釋前文。
  無問問之,是問窮也;
  〔注〕所謂貴空。
  〔疏〕窮,空也。理無可問而強問之,是貴#30空也。
  無應應之,是無內也。
  〔注〕實無而假有以應者外矣。
  〔疏〕理無可應而強應之,乃成殊外。
  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太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之智者,可謂外不識乎六合宇宙,內不知乎己身之妙本者也。
  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
  〔注〕若夫婪落天地,遊虛涉#31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而已矣。
  〔疏〕崑崙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苟其滯著名言,猶存問應者,是知未能經過高遠,遊涉深玄者矣。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視之智也。無有者,所觀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體空寂,故假名無有也。而智有明暗,境無深淺,故以智問境,有乎無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官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視聽斷絕,故審狀貌,唯寂唯空也。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注〕此皆絕學之意也。於道絕之,則夫學者乃在根本中來矣。故學之善者,其唯不學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淺,唯能得無喪有,未能雙遣有無,故歎無有至深;誰能如此玄妙。而言無有者,非直無有,亦乃無無,四句百非,悉皆無有。以無之一字,無所不無,言約理廣,故稱無也。而言何從至此者,但無有之境,窮理盡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