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多」者,四方士中有多人也。
[792]韩送杨少尹序: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多」者,观者中不止一人也。
[793]汉高帝纪: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无」者,于所相多人之中无人如季相者。
[794]史淮阴侯列传: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无」者,项王所过之处,无一处不为所残灭也。②
[795]汉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犹云「雷霆所击之物无一物不为摧折」也。
[796]孟告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有」者,二王中有一也。

以上所引约指代字皆为分子者。

○1「或」字,马氏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此处说是约指代字,【6.1.4】节说是状字,【8.2.4.1】节说是承接连字。
○2【5.7】节说「无」是动字。此处说是代字,非。

【2.5.3.3】又等字用于平列诸名之后,以概夫同类而未列者,诸字则先于同类诸名,且可先乎一读者,凡皆用为统括之辞耳。
等。
[797]史萧相国世家: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等」字后于「曹参」本名,犹云「凡与曹参相似之人」也。
[798]又魏其传: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等」者,非魏其一人,故言「等」以括之。
[799]又酷吏列传: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等」者,贾姬之类也。
[800]又萧相国世家:臣等身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等」者,不止「臣」一人也。
[801]韩为人求荐书:如某等比。——解同上。
诸。
[802]史封禅书:至如八神诸明年凡山他名祠,行过则祠,行去则已。——「诸」字统指之辞,举「明年凡山」以统其余也。此「诸」字置先于名。
[803]又: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诸」字亦先于名,「加」者,即上文诸祠所加之异数也。
[804]又匈奴列传: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诸」字同上。
[805]汉宣帝纪: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繇事。——「诸」字先于一读,犹云「凡人之有大父母与父母丧者可免役」也。
[806]史叔孙通传:诸言盗者皆罢之。——解同上。
[807]又魏其列传: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犹云「贵戚中凡有势而在己之右者,不礼焉而必陵之。」
[808]又: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诸」字同上,幷弁于读,犹云「诸所与交通者。」

【2.5.3.4】至凡、虑与大凡、大抵、大要、大归以及亡虑、都计诸字,皆用以为总括之辞,亦可列诸约指代字。
凡。
[809]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810]孟告上:原凡同类者,举相似也。
[811]史陆贾传: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凡」字三句,法各异而如说文所云‘为最括之词’者一也。
[812]又高帝本纪: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此「凡」字亦总括之意,先置。
[813]汉万石君传: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此「凡」字乃合计之也。犹云「五各二千石,合计为万石」也。
[814]韩上于相公书:自幕府至邓之北境,凡五百余里,自庚子至甲辰,凡五日。 ——两「凡」字亦合计之意。
[815]又伯夷颂:今世之所谓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凡人」者,常人也,不在此例。
[816]荀子荣辱: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言在也。——「凡」者,皆也,举也,谓祸福皆在于言也。
虑。
[817]汉书贾谊传最习用: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818]又: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819]又: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
[820]又:至于俗流失,世壤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诸「虑」字,师古皆训为「念虑」之「虑」,似未是。①经生家解作「率辞」,犹云「大率」也。
[821]荀子议兵: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埶诈,险阨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虑率」二字,重言也。古书多有迭用两字同意者,高邮以「焉虑」连读,解作「亡虑」者,未免牵合。不知「无」字后大率煞以「焉」字,见后。②
古人以「凡」「虑」等字单用,不足以见总括之意,于是加以「大」字,冠以「亡」字,而「大抵」「大要」「大归」亦寝用矣。
大凡、大率、大抵等。
[822]史吴世家: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大凡」者,总计之也。
[823]又平准书:于是商贾中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