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将往,皆忧戚,既进,观顾怖悸,故常以疾为解,而委事于其副。——以上所引诸句之先,皆有读以记其事之缘因也。
拟议设想者,皆以言事之未定,而或假设其事以觇其效之有无或理之向背也。
[622]孟子离娄上云: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此设一事君不如舜,治民不如尧之事,以观其合理与否也,故决之以为「不敬君者」「贼其民者」也。而所以可为状读者,盖不如舜之事君,即以状敬君之何若也。凡假设拟议之读言理者,皆可解如「若是」也。
言效者,则假设之读,乃其效之因也。
[623]左传庄公十四年云: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无二心」「纳我」,乃所以「许之」之因也。
[624]又襄公三十一年云: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625]汉书樊哙传云: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几殆。
[626]史记淮阴侯列传赞云:使信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同哉,于汉家*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627]又李将军列传云: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628]又陈丞相世家云: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629]韩文柳子厚墓志铭云: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纵使子厚得所顾,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凡此所引,所有假设之读,阅者既已数见于前矣,必能辨之。
然而言容之读,尚不止此,此第举其大凡以为则。

○1以上记处之辞,不尽为读,亦不皆记动作之处所。
○2以上记时之辞不尽为读,亦不皆记动作之时间。
○3「父母」「流水」非读。
○4「山川」「知天」非读。

【10.6.4】凡读先乎句者,常也。其后之者,可条举焉。
本节所引诸读,皆先乎句,无事重引以为证。读之后乎句者,或为叹辞,则见彖二之系一。或用为止词、转词,与比较之读者,则见诸本节。舍此而外,则散见于书。而无例之可绳者仅矣。
[630]左传闵公元年云:犹有今名,与其及也。——此倒文也。是犹云「与其及也,犹有令名。」
[631]又僖公五年云: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是犹云「其爱之也,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632]又僖公二十五年云:苍葛呼曰:‘……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是犹云「‘其俘之也,此谁非王之亲姻乎?’乃出其民。」①
[633]又襄公三十年云:子产请其田里,三年而复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是犹云「及其入焉,反其田里。」②
[634]赵策云: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是犹云「齐楚则固助之矣,吾将使及燕助之。」诸读之后置者,于义无关焉,而无文则非其常,故识之。

○1杨云:马氏所引三例,仅闵元一例为倒文,余二例非倒文也。 今案:[631]似是倒文。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以「入」为名字,「反其田里及其入焉」解作「并将丰卷之田宅及三年以来的总收入送还丰卷」。
彖七
【10.7】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首卷界说之十一曰:‘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盖初立界说,起、语两词犹未诠解,故以‘字相配’三字隐之耳。所谓‘辞意已全’者,即或惟有起词、语词而语意已达者,抑或已有两词而所需以达意如转词、顿、读之属,皆各备具之谓也。是则句之为句,似可分为两项:一则与读相联者,一则舍读独立者。至不需读而惟需顿与转词者,则所别甚细,不更为类焉。
【10.7.1】夫与读相联之句,已具见于论读节矣。今复自变量则,而于句读下注明焉,俾阅者知所区别已耳。①
史记货殖列传云:白圭,周人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至此一句)。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比读,连「趋时」为一句)。
赵策云:段规谏曰。不可(答句)。夫智伯之为人也(读,起词)。好利而鸷复(静读)。来请地(句)。不与(状读)。必加兵于韩矣(句)。君其与之(句。)与之。彼狃(状读)。又将请地于他国(句)。他国不听(状读)。必乡之以兵(句)。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句)。汉书司马相如传云:今封疆之内(顿,记处)。冠带之伦(顿,起词)。咸获嘉祉(句)。靡有阙遗矣(句)。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域(两顿,或记处,或以地代人,为句之起词)。舟车不通。人迹罕至(两读,言处)。政教未加。流风犹微(两状读,记情景)。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两状读,跟上两读)。放杀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虏(五状读,言内乱)。系絫号泣(静读,贴起词)。内向而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