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字跌入有势。「况」字后但有「国相」一名字,并无动字相续,似不成句。不知「况」字后凡为所比者,概皆不言而喻。此处为所比者,非徒「困兽」与「国相」也,乃以困兽之尚斗衬出子玉之复雠也。今不言明,此所谓意已到而笔未到也。
有时「况」字上文虽无「犹」「尚」等字,而从低一层说,即在「犹」「尚」等字之甲里矣。又「况」字前有加以「而」字「又」字者,所以助转折之势。「况」字后衬以「于」字「乎」字者,所以明比于之义。要之于句法则皆与单有「况」字者无别。
[810]左僖十五: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
[811]又成八:勇夫重闭,况国乎!
[812]孟尽上: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三引上文,皆无「犹」「尚」等字以为呼起,但皆从低一层说,则与书明者无异矣。
[813]孟公下: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814]榖僖十六:石鶂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
[815]史货殖传: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三引「况」字,皆加「而」字。
[816]韩送孟秀才序:苟如是,其于高爵,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邪!
[817]又斋郎议:大凡制度之改,政令之变,利于其旧,不什则不可为已,又况不如其旧哉!
——此「况」字前加以「又」字者。
[818]孟公下: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819]又万下: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820]汉张敞传:夫小国中君,犹有奋不顾身之臣,况于明天子乎!
——此「况」字后以「乎」字「于」字为衬者。
统观诸引,凡「况」字之有加于前,有衬于后,与无加无衬者同一句法。
故[821]汉书陈汤传云:夫犬马有劳于人,尚加帷盖之报,况国之功臣者哉!
[822]赵策云: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823]史记律书云:自含血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824]又礼书云: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诸所引皆合例。
「况」字后句长者,有将为所比者说明以足辞气者。
[825]左传昭七年云: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其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此节「况」字后四用「矣」字,一用「虽」字,皆读也,直至「能为鬼不亦宜乎」,方上接「况」字之句。如此长句,如不将「能为鬼」提明,则辞气不贯矣。
矧,尔雅释言云:‘况也。’经史不习见,见于书者异解。②
[826]诗大雅荡抑云:矧可射思。——义同。
[827]韩文鄠人对有云:矧非是而希免输者乎!
[828]又送董邵南序云: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其用法同「况」字。
以与字作比辞而后应以宁字。如:
[829]论语八佾云:与其奢也,宁俭。
以及应以岂字。如:
[830]孟子万章上云: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
又或应以孰若等字。如:
[831]韩文送李愿序云: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云云。——皆已见「与」字篇内。③
○1此处所列诸字,「岂」应为「岂若」,「孰」应为「孰若」,「与」亦以「与其」为常见。又,「与」与「岂」之间原夺「与」字,今加。
○2章云:书大禹谟:‘矧兹有苗’,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是听闻’,传并云:‘「矧」,「况」也。’此云‘见于书者异解’,未详。
○3此指【7.4.4】节。

【8.4.5】用以递进者,则以抑、将、宁等字为询商之辞,又或以「非惟」「不惟」与「亦」「抑」「复」等字为撇转之辞。①要之,此种连字,皆从假借而来,本无定式。而经史往往藉以推宕文机,故胪举焉。
[832]论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
[833]礼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834]孟公下: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835]秦策:诚病乎,意亦思乎?——三引「抑」字,皆以领起进商之句者,暗寓转意。所引秦策句内,「意」同「抑」字。
[836]左传庄六年云: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
[837]又昭元年云:子晳信美矣,抑子南夫也。
[838]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