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秦策: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所引「然后」两字,皆以明事之先后也。而所以先后之者,则无以异也。
有谓唐时往往以「然」字代「然后」者。
[685]韩文论淮西事宜状云:事至不惑,然可图功。
[686]又论变盐法事宜状云:事须差配,然付脚钱。⑤——两「然」字若曰「然后」,句调不谐矣,而句意则然也。
「然」字承上一顿,既已如此,由是而或聊且为之者,或尚且不可者,则加「且」字。
[687]孟公下: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然且」者,知其不可而聊且至也。
[688]孟告下: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
[689]又:一战胜齐,遂意有南阳,然且不可。——所引「然且」者,犹云「如是而尚且不为不可」也。
至[690]庄子秋水云: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此「然且」者,亦「如是而尚且」之谓也。
[691]榖梁昭十三年云:失德不葬,弒君不葬,灭国不葬,然且葬之。——此「然且」者,即「如是而聊且葬之」之谓也。
[692]韩非子难言篇云: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犹云「如是而尚且」之谓也。
更有「然故」为承者。
[693]礼少仪云: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此则既然上文,而申言其故也。「然故」两字,最见于诸子之书,今人用者盖寡。
又有以「然乃」为转者。
[694]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然乃」者,犹云「既已贫无以葬,而反觅善地」也。
总之,「然」字非转语辞也,⑥不过一顿,借以取势。至下文如何转接,则以续加之字为定。
○1「语」原作「说」,今从章氏校改。
○2此「转词」即前文「转语辞」略去「语」字而又以「词」易「辞」,遂与句子成分之「转词」混淆。
○3④ 马氏主张「然」与「而」、「然」与「则」皆应读断,本书标点仍依从今时习惯,未加逗号。
⑤ 章云:两例幷见助字辨略卷二,云:‘诸「然」字并是「然后」,疑当时方言如此,故文移皆省去「后」字也。’今案:刘氏之说甚是,「然」作「然后」用,唐宋习见。
⑥ 本节开始说:‘此「然」字之所以为转语辞也。’而此处又说:‘总之,「然」字非转语辞也。’前后抵牾。
【8.3.2】乃字用作「然后」「而后」之解者,则为继事之辞。用作「于是」之解者,则为言故之辞。而皆位于句首。不此之解,则非连字。
[695]史冯唐列传: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
[696]又大宛列传:终不得入中城,乃罢而引归。
[697]又魏公子列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698]汉赵广汉传:风谕不改,乃收捕之。
[699]韩送王秀才序: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所引「乃」字,皆位句首,而可以「然后」与「而后」代之。此连字之记时者。
[700]史主父偃列传: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
[701]汉司马迁传: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①
[702]史大宛列传: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遇屠,乃相与杀昧蔡,立母寡昆弟曰蝉封为宛王。
[703]又孟荀列传: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乃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704]汉刘歆传:孝成皇帝悯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所引「乃」字,皆位句首,有皆有「于是」之解。此连字之言故者。
其在句首而不可以前解解者,则惟用若更端之词。
[705]孟子公孙丑上云: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乃所愿」者,犹言「至若所愿」也。然作此解者,概衬「若」字。
[706]孟子离娄下云:乃若所忧则有之。
[707]又告子上云: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708]墨子兼爱篇云: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乃若」者,前言方毕而又类及下文也,与「至若」「及其」诸词同解。
「乃」衬「者」字,置于句首,则为言时状字。
[709]史记历书云: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
[710]又曹相国世家云:乃者我使谏君也。
「乃」字位于句读间者,则所解不一,而概为状字。故经生家聚讼纷纭,有解若「方」字「宁」字「且」字「若」字「是」字「其」字者,甚至无解而谓之发声语助者。其解若「而」字者,则惟宗宣八年公羊传之说云:‘「乃」难乎「而」也。’
○1此句「乃」字有「反而」意,不能作「于是」解。

【8.3.3】又有第、但、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