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矣。灾与幸。同乎。曰。得则庆。否则灾。戚氏不幸不入豕。赵昭仪不幸不失命。栗娅不幸不废。钩乙不幸不忧殇。非灾而何。若慎夫人之知。班婕妤之贤。明德皇后之德。明德马皇后伏波将军援之少女邵矣哉。邵高也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太平之世。事闲而民乐遍焉。
  使籧者揖让百拜。非礼也。忧者弦歌鼓瑟。非乐也。礼者。敬而已矣。乐者。和而已矣。匹夫匹妇。处畎亩之中。必礼乐存焉尔。
  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所以为上也。谀所以自为也。忠臣安于心。谀臣安于身。故在上者。必察夫违顺。审乎所为。慎乎所安。广川王弗察故杀其臣。楚恭王察之而迟。故有遗言。齐宣王其察之矣。故赏鉴者。
  或问人君人臣之戒。曰。莫匪戒也。请问其要。曰。君戒专欲。臣戒专利。患之甚也。缺五字城专译而献珍。非宝也。腹心之人。匍匐而献善。宝之至矣。故明王慎内守。除外寇而重内宝。云从于龙。风从于虎。凤仪于韶。麟集于孔。应也。出于此。应于彼。善则祥。祥则福。否则眚。眚则咎。故君子应之。言善否感应各从其类
  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夫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谓之和羹。宫商角征不同。嘉音以章。谓之和声。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趋舍动静不同。雅度以平。谓之和行。人之言曰。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则几于丧国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晏子亦云。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一声。谁能听之。诗云。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此之谓也。
  杂言下第五
  衣裳。服者不昧于尘涂。爱也。衣裳爱焉。而不爱其容止。外矣。容止爱焉。而不爱其言行。末矣。言行爱焉。而不爱其明。浅矣。故君子本神为贵。神和德平而道通。是为保真。人之所以立德者三。一曰贞。二曰达。三曰志。贞以为质。达以行之。志以成之。君子哉。必不得已也。守于一兹。贞其主也。人之所以立检者四。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心诚则神明应之。况于万民乎。志正则天地顺之。况于万物乎。事实则功立。分定则不淫。曰。才之实也。行可为。才不可也。曰。古之所以谓才也本。今之所谓才也末也。然则以行之贵也。无失其才而才有失。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遵路而骋。应方而动。君子有行。行必至矣。
  或问圣人所以为贵者。才乎。曰。合而用之。以才为贵。分而行之。以行为贵。舜禹之才而不为邪。甚于缺一字矣。舜禹之仁。虽亡其才。不失为良人哉。
  或问进谏受谏孰难。曰。后之进谏难也。以受之难故也。后谓后世言臣畏犯颜由君拒谏而然若受谏不难。则进谏斯易矣。主明臣直或问知人自知孰难。曰。自知者。求诸内而近者也。知人者。求诸外而远者也。知人难哉。若极其数也。明。有内以识。有外以暗。或有内以隐有外以显。然则知人自知。人则可以自知。未可以知人也。急哉。二者较之知人固难而自知为急也用己者不为异则异矣。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权为茂矣。其几不若经。辩为美矣。其理不若绌。文为显矣。其中不若朴。博为盛矣。其正不若约。莫不为道。知道之体。大之至也。莫不为妙。知神之几。妙之至也。莫不为正。和缺一字之缺一字正之至也。故君子必
  存乎三至。弗至。斯有守无誖焉。或问守。曰。圣典而已矣。圣典谓六经若夫百家者。是谓无守。莫不为言。要其至矣。莫不为德。元其奥矣。莫不为道。圣人其宏矣。圣人之道。其中道乎。是为九达。
  或曰。辞达而已矣。圣人以文其隩也有五。曰元。曰妙。曰包。曰要。曰文。幽深谓之元。理微谓之妙。数博谓之包。辞约谓之要。章成谓之文。圣人之文。成此五者。故曰不得已。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若乃所忧惧则有之。忧己不能成天性也。惧己惑之。忧不能免。天命无惑焉。
  或问性命。曰。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所以立生终生者之谓命也。吉凶是也。夫生我之制。性命存焉尔。君子循其性以辅其命。休斯承。否斯守。无务焉。无怨焉。好宠者。乘天命以骄。好恶者。违天命以滥。故骄则奉之不成。滥则守之不终。好以取怠。恶以取甚。务以取福。恶以成祸。斯惑矣。
  或问天命人事。曰。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命相近也。事相远也。则吉凶殊也。故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扬雄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曰。问其理。曰。性善则无四凶。性恶则无三仁人。无善恶。文王之教一也。则无周公管蔡。性善情恶。是桀纣无性而尧舜无情也。性善恶皆浑。是上智怀惠而下愚挟善也。理也。未究也。惟向言为然。韩子三品之说有类于此
  或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