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鲁太师挚次而录之」,盖郑学盛行,隋、唐人皆用其说,不足据也。然《史记礼书》云「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此谓弟子,非指疵、强诸人,注家之误,盖缘此也。
  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
  《史记》《汉书》皆作「三百五篇」,此云「三百篇」,或脱文。
  至秦,独以为讽诵不灭。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训诂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于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又有《业诗》,宋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
  《毛诗序》辨见《经典释文》。《毛诗》在后汉甚孤,自《郑笺》大行,而三家遂亡矣。若业注者,其朱传之先声邪?
  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先王制其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亲疏之节。至于三代,损益不同。周衰,诸侯僭忒,恶其害己,多被焚削。自孔子时已不能具,至秦而顿灭。汉初,有高堂生传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而河间献王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而又得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阴阳》之记,并无敢传之者。唯《古经》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殊,而字多异。自高堂生至宣帝时,后仓最明其业,乃为《曲台记》。仓授梁人戴德及德从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并立。后汉唯曹充传庆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虽存并微,相传不绝。汉末,郑玄传小戴之学,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其《丧服》一篇,子夏先传之,诸儒多为注解,今又别行。
  郑氏本传小戴今学,志云「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作注」,则康成定本以古为主,其害则在杂揉今古也。然自此大小戴、庆氏之学亡矣。
  而汉时有李氏得《周官》。
  刘歆伪撰《周官》,托出河间,无云李氏得之,此又魏、晋后增造之伪经说也。
  《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以行于世。河南缑氏杜子春受业于歆,因以教授。是后马融作《周官传》,以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经,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郑玄受业于融,又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唯《郑注》立于国学,其余并多散亡,又无师说。
  右辨皆见前。唯此志独称「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是二戴相传经师之学,皆无《月令》《明堂位》《乐记》可见。盖《月令》《明堂位》伪作于刘歆,《乐记》亦歆所改窜者,《汉书魏相传》言「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亦歆所窜入者。《礼记乐记》正义引《别录》作「四十九篇」,《别录》为歆所作,则四十九篇之名定于歆无疑。特密传至马融,注《小戴记》,始大显。郑康成受业于融,为之作注。千余年来,《郑注》立于学,学者自少习《郑氏》,忘《月令》《明堂位》《乐记》之所出。赖此志述其源流,犹能见窜伪之迹耳。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遗制尚存。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于是大惧。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遭秦灭学,口说尚存。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赢公。赢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而左氏,汉初出于张苍之家,本无传者。至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其后刘歆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于学,诸儒莫应。至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