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理也。孝文帝《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置博士,汉以前书皆无此说,唯歆《移太常书》有「孝文时诸子传说立于学官」之语,然则赵岐之说即出刘歆,以实其伪撰《尔雅》之事者,至明显矣。
  
  
  
  隋书经籍志纠谬第十一
  《隋志》与《经典释文》并出隋、唐时,伪古学一统久矣。今学亡绝,独尊伪古固宜,然纷纭谬乱,盖已多矣。抑自《汉志》之后,诸史无志,藉以考经籍之源流,舍是莫之焉。故唐、宋以来,钻仰无尽,恐其惑乱学者耳目,并纠绳焉。然序《说卦》《序卦》《杂卦》为河内后得,述《月令》《明堂》《乐记》为马融所增,因是得知《易》之伪书,《记》之窜乱,则《隋志》尚为功过相比者也。
  秦政愤豺狼之心,刬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绵蕝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后张苍治律历,陆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
  按:《史记李斯传》「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本纪》作「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徐广曰「一无‘法令’二字。」是徐广见歆未改之本,正与《李斯传》同。且博士所职,秦既不焚,博士七十,若不以教士,将何置焉?「法令」二字为歆窜入,《志》为其所惑也。按高祖入关,除秦苛法,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章,挟书之苛法早在入关蠲除之例,何待惠帝乎?《汉书》为歆所作,当有窜入。《史记儒林传》称「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即《汉志》亦云「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何尝云至惠帝始得行其业乎?且博士具官,六经具完,挟书之律即未除,博士之传自若。两汉人无不之长安受业博士者,仍秦制也。此《志》自未知之,故多误据。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伏羲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皆伪说,辨见前。至《子夏传》,《汉志》不着。且《易》不传于子夏,汉人无是说,盖六朝之伪书也。至云「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考《法言问神篇》云「《易》损其一也,虽蠢知阙焉。」《论衡正说篇》云「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按:此说河内女子仅得《易》一篇,即《说卦》也。《说卦》说《震》《离》《兑》《坎》四卦方位及诸象,与京、焦《易卦气图》同,其为京、焦学者所伪无疑。孔子传《易》,自商瞿至杨何,太史谈受之而传于迁,未闻有缺,而忽云「有所亡失」,其伪易见。《论衡》只言「河内女子得《易》一篇」,而此乃云「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因河内之事而又附会其说,其伪尤易见。盖《说卦》与《泰誓》同出,为武、宣时人伪撰;《序卦》《杂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儒林传》取足十篇而为《十翼》,盖刘歆所伪。《杂卦》训诂与《尔雅》同,并附之于河内所得,以崇尊之而泯其迹。幸赖此志之文,犹令后人有考也。
  汉初,传《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宽,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郎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又有东郡京房,自云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尝立,后罢。后汉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传者甚众。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郎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母将永。故有费氏之学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殆绝矣。《归藏》汉初已亡。按:《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冠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费氏易》辨见前。《归藏》之名为刘歆伪撰,《周官》所称「三《易》」者至实,而造作一书,又为六朝之伪妄,与王肃《古文尚书》同者,抑不足辨也。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