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以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杨刺,杨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大博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置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卷二上 《灵》、《素》

  八、黑白肥瘦刺

  帝曰: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浓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兴,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气清,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卷二上 《灵》、《素》

  九、刺常人

  曰刺常人奈何?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浓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卷二上 《灵》、《素》

  十、刺王公大人布衣

  帝曰:夫王公大人,血气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 悍滑利,其刺之浅深疾徐多少何如?岐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疾出,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 悍滑利也。寒痹内热,刺布衣以火 之,刺大人以药熨之。

  卷二上 《灵》、《素》

  十一、刺壮士

  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卷二上 《灵》、《素》

  十二、刺婴儿

  曰:刺婴儿奈何?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卷二上 《灵》、《素》

  十三、刺脉虚实浅深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真气,脉虚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脉浅者勿刺,按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勿按其脉而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孔脉气也。

  卷二上 《灵》、《素》

  十四、十二经气血刺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阳明多血多气,刺阳明出血气,太阳多血少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少阳多气少血,刺少阳出气恶血;太阴多血少气,刺太阴出血恶气;厥阴多血少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少阴多气少血,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卷二上 《灵》、《素》

  十五、手足阴阳经脉刺

  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少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太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卷二上 《灵》、《素》

  十六、补泻

  帝曰:余闻刺法,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

  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凡用针者,随而泻之,迎而道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远,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必取诛之,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