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长一尺六寸重六两。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凡九节。长一尺六寸重十二两。故咽喉虽并行其实异用也然人之一身惟此最为关要,一气之流行通于六脏六腑呼吸之经若脏腑充实。肺胃和平则体安身泰一有风邪热毒蕴积于内传在经络。结于三焦气凝血滞。不得舒畅。故令咽喉诸症种种而发苟非见症随治则风痰愈盛热毒日深渐至喉间紧闭水泄不通几何而不殒命耶。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而致疾者。三十六症内关咽喉为第一。

  卷上

  诸风秘论

  有人云。喉风无非热症便乱投凉剂或误用刀针夭枉人命者众矣。若识症真先治而后调理百发百中。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发散者有可洗可漱者。苟若识症未真切勿孟浪如双鹅。单鹅。重舌。木舌。重 。双缠喉单缠喉。爆骨搜牙诸症乃是恶症。善候则易治。双松子。单松子。双燕口。单燕口。鱼鳞。斗底。帝中。落架。鱼口。穿颔诸症。此是善候。恶疾则难治。合架。角架。粟房。瘰 掩颈。双搭。颊单搭。颊双单燕口。内外搜牙。乘枕驴嘴。

  悬鱼腮。咽疮。牙痈。叉喉。边头痛夺食。肥株子。诸风。此是善症善候。但要症候认真。随轻重治之不可误投凉药。若用针刀。俱要逐一对症先用药降定然后下药调理。如此等症。务须根据方进药。未可速于求安。则轻者一匕。

  重者二匕。自能取效。即信心诸药。仍须仔细详察。不可轻忽。大凡用药。自内攻出为上策。取痰攻上为中策。沉为下策。热重者。令去内热。用药取病归上。拦定风热。使其攻上不下。诚为善治者。不如是。则病入胃鬲。因传于心肺中。辄变他症。是医之罪也。切宜留心详审。慎毋轻率焉。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气。十二经中。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经皆内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统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气属肺金。其变动为燥。燥则塞而闭。咽主地气属脾土。其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于咽喉。肿达于外。麻痒且痛而紧。是为缠喉风。红肿于两旁兼闭塞。是为喉痹。

  卷上

  阴阳论

  经云。痈从六腑生。疽从五脏出。皆阴阳相滞而成。气为阳。血为阴。血行脉中。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湿搏之则凝滞而行迟。为不及。火热抟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气郁邪入血中。为阳滞于阴。血郁邪入气中。为阴滞于阳。致生诸症恶毒。然百病皆由此也。

  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当补虚。又有偏头痛者。(非边头风当审之 )左属风与血虚。右属痰热与气虚。

  卷上

  辨面色论

  色青者。病属肝。合散血。色黄者。病属脾滞。宜消食。色赤者。病属心。合散血清火。色白者。病属肺。宜顺气。色黑者。病属肾虚。当滋补。以上所论五色乃就诸风病症愈后而言。以识调理本经也。

  卷上

  坏症须知

  喉内生风莫待迟。胸中气急主倾危。更加心胁如刀刺。妻子亲朋定别离。大小便中添秘结。病患魂魄去如飞。

  此是医家真妙诀。预将生死报君知。

  病患眼直口开时。气出无收手散垂。若见此形宜速退休贪名利自狐疑。

  翻唇鱼口误针时。不日黄泉实可悲。此症亦名为恶症。卢医遇着也难医。

  卷上

  论证

  凡属喉风之症。预先必作寒发热。甚则大便秘结。小便涩赤头痛烦渴。时医不识。妄以羌活药味投之。不知羌活乃散寒邪达肌发表之品。非喉科所宜用。故是书所定紫正地黄散。专治一切诸风。无不神效。诚妙秘也。

  卷上

  附纂咽喉不治症

  一凡虚阳上攻者。四肢厥冷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腰冷不知痛痒。口中痰多唇黑者不治。

  一凡手足冷者声音不响喉中肿烂干痛无痰涎者。不治。

  一凡妇人产前。咽喉肿痛。及心头疼而脉浮者。不治。

  一面赤而目睛上视者不治。

  一面色青白。眼目无神。咽痛音哑。唇白鼻扇者。不治。

  一面黑头自汗而鼻塞者。不治。

  一心胸紧满吐痰不出者。勿治。

  一气喘促。四肢厥冷。勿治。

  一心中忙忡。胸前红甚。舌卷。面赤浮肿。目斜视者。不治。

  一朝热往来时节谵语。不治。

  一胸满胀急。不治。

  以上皆属咽喉中险症。凡患喉风。遇有现此等症者。宜详察早回。以免后咎。医者慎诸。

  卷上 喉风三十六症

  斗底风

  欲识人间斗底风。十分红肿在心胸。更加痰壅咽喉内。针药无功命必终。

  此症初起吞咽不下但胸前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