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犀角
上药十一味。以旋复花荆竹茹先煎代水。服时冲入荆竹沥鲜莱菔汁。如痰涎壅盛。
药不得下。加入白苏子另煎冲入。待药得下。即宜撤去。甚则微滴生姜汁数点为
引。小儿数龄以内。用药虽当酌量。然亦不可过轻。轻则不得沉降之性。转足以助痰矣。



<目录>

<篇名>辨救误下第十

属性:白喉病或经误治。始终在手太阴者。治以上法。其或累及他经。当细审病证。循经用
药。不可遽辞坏病。模糊施治。误人性命。
白喉为肺金燥火本病。肺为华盖。为百脉之宗。肺气病最易传染各经脉。而白喉亦
然。若始终在手太阴本病。治以上法。其有累及他经。当细别源流。循经用药。兹
将十二经传变病候。用药关键。略表途迳于下。假如三经本症未罢。热邪陷入厥
阴。四肢掣动或痉厥者。急宜通络息风。于三经本方加羚羊角牛黄鲜地龙丝瓜络忍
冬藤。其陷入足少阴。但欲寐。腰疼身热数饮者。宜于滋阴中寓泄少阴邪火。于手
太阴本方加黄柏元参 豆皮龟板。或合大补阴丸。泻南补北法。其陷入足阳明胃
腑。便秘腹疼拒按者。此系实火内结。宜本方合宣白承气。或竟用吴氏增液承气
法。其陷入足阳明胃经。大渴大汗者。本方倍石膏西洋参加知母粳米。如人参白虎
法。其陷入足太阴脾经。头重颊痛。颜青欲呕。热争。不可用俯仰。腹满泄。宜本
方加石斛生草扁豆子石莲肉。或初起过服硝黄。大便溏泄不止。脾气受伤下陷者。
宜先服健脾药。如四君子汤加查肉炒扁豆内金之类。甚则甘附片亦可暂用。泄止再
治本病。其风火炽盛。肝脾相贼。肾水不摄者。须前方重加生牡蛎。如吴氏一甲煎
法。不可见泄即指为脾寒。漫用温涩也。此皆白喉救误之法。不过略示途迳。其细
密处仍宜临时变化。斟酌妥善。庶无负司命之责。



<目录>

<篇名>辨善后第十一

属性:白喉病或已误或未误。以法治之。当无不愈。愈后饮食起居如常者。不必服补养药。
如肺阴未复。可用补土生金法。张氏养正汤去花粉加制甘草沙参主之。数月后喉间仍
介介如梗者。前方加归身黄 。甚则用东垣甘温法。
白喉为燥火烁金。善后自宜清润甘淡。以补土生金。张氏养正汤最为合度。去花粉
不可令复凉也。或过服寒凉以后。营血往往受伤。每有终年累月。喉间仍介介不
已。此必重用归 。藉甘温以和调营血。盖当时一味寒凉。必有余热。滞入营卫
隧道。郁久不达。势必复蒸。先贤陆九芝所谓过服冬地。易发骨蒸劳热。真有得之
言也。
善患白喉。愈后数月喉间常觉介介。后因中寒。服大甘温药始痊。主讲自京都
归。言北方此病甚多。愈后服温养。始能撤消。些言适符合。长女同时患此。于初
起医治不得法。未能疏通经隧。致余毒流入骨髓。次年仍发青腿牙疳颇重。医治月
余始痊。



<目录>辨善后第十一

<篇名>张氏养正汤

属性:生玉竹 淮山药 白茯苓 熟地黄 生地黄 生白芍 制首乌 女贞子 北沙参 制甘草 麦门冬(去心)
上药十一味。水五杯。煎取三杯。分二次温服。



<目录>

<篇名>辨外治第十二

属性:白喉病手太阴本症未罢。始终不得用吹喉法。初起即红肿痰涎。挟有风火标症者。间
用吹喉。盖风火来势自急。且易为痰。不参外治。恐难速效。
大凡时疫喉症。多因风火挟痰。冲激于喉咙一线之地。猝不得出。遂致顷刻肿闭。
其五内腑初无大病。此时服药不及。唯有用辛散药吹喉。以吐痰涎。故外治之法。
为喉科要诀。独此症咽干无痰。不痛不肿。纯系太阴燥火烁金。肺汁内涸。滋之不
暇。岂可复用辛散以吹喉。善见有起初无痰。用吹喉药后。反觉痰声漉漉。实因燥
火重。得辛香以张其焰也。若挟少阳少阴风火标症。红肿异常。痰涎壅盛。则吹喉
之法。亦可间用。轻者以青黄散。重者以张氏雄黄解毒丸。或白填鸭散。其用雄黄
解毒丸者。实以万分危急之际。不得已权宜而用。非常法也。然其间实有至理。巴
豆大辛大热。虽为白喉所最忌。而斩关夺隘。峻利无比。下咽后未有不直达肛门。
与寻常辛烈之品。不能驱痰下坠。反足助火上焰者。迥乎不同。此症若至痰气壅
闭。药不得入。多因误治后。火势燎原所致。此时若仅用张氏之瓜霜散。耐修子之凤
衣散。与外治之异功散。非但无益。恐适以增病。唯暂借此药开通径路。随以大清
凉或甘咸寒大剂。频频灌服。即可救效。断不至停留上焦。以助火势也。此所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