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相搏,其痛作矣。古名为壅疾,当用宣
通之剂,如羌活导滞汤、当归拈痛汤之类,使气不壅而痛自愈矣。古无香港脚之说,《内
经》名厥,两汉间名缓风,宋齐之后谓之香港脚。凡肿者名湿香港脚者,筋脉弛长而软,
或浮肿是也,治宜利湿疏风。如不肿者名干香港脚者,干即热也,筋脉蜷缩挛痛,枯
细而不肿者是也,治宜润血清燥,有从外感者,有从内伤者,其为湿热则一而已。北
方高燥,多饮HT 酪肉食醇酒,湿热下流所致,南方卑下多湿,血气虚弱之人,或遇
房劳,负重远行,冲冒雨雪,寒湿乘虚所致。大抵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诸阳,则病在
外,其证多在足外踝及足背,宜散之而愈。中于诸阴则病在里,其证多在足内踝及
内,宜温利之,外证自汗走注为风胜,无汗疼痛挛急为寒胜,肿满重着为湿胜,烦
渴热顽为暑胜,如四气兼有,但推其多者为胜。麻者为风,痛者为热,肿者为湿,寒
胜则虫,(皮肤中如虫行之状。)热胜则纵,盖足六经皆能致病,惟手六经不与焉。寒则温之,
热则寒之,在表则散,在里则下,若大虚气乏,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不可
拘执。其人黑瘦者易治,胖大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人不耐风寒,瘦人肉硬,
肥人肉软耳。其用药当分虚实寒热表里,如黄柏、苍术乃湿热必用之药也。防己、独
活治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也,木瓜取入肝走筋也,赤苓、木通渗利其湿也,肉桂、乌
附散寒湿也,木香、槟榔、香附、乌药宣行气道之剂也,红花、桃仁活血行凝之剂
也,牛膝、杜仲、萆 、虎骨壮筋骨之剂也,参、 、白术、归、芍、地黄补养气
血之剂也,合宜而用,则或攻或补,皆可奏功。(《锦囊》)
又曰∶香港脚初起甚微,多不令人识也。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
动为异耳。南北所感,虽有内外之殊,然皆由肾虚,妇人病此者,亦由血海虚而得
之,与男子肾虚同也。若入腹冲心,呕吐不止,危在顷刻,宜八味丸温以逐之。入
肾则腰脚肿,小便不通,目额皆有黑气,冲胸喘而呻吟,左尺脉绝者死。盖肾虚阳衰
之人多犯此,肾乘心水克火也。故肾气香港脚,当以金匮肾气丸预为服之也。
又曰∶南方自外而入者,止下胫肿痛,北方自内而致者,乃或致于手节也。治法
初用解散,次必推荡大便,以导其邪气。
经曰∶卧出汗而风吹之,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下。凡内伤酒食,脾胃营运之气有亏,不能上升,乃下流乘其肝肾之位,注于足
胫,加之房事不节,邪气乘虚,乃为香港脚,久而不愈,遂成痼疾。坚硬如石谓之石疽,
肉色紫赤,皮肉溃烂,名为缓疽,惟宜温补。
又曰∶香港脚或见食呕吐,憎闻食气,腹痛作泻,或二便阻塞,或精神昏愦,或妄
语错乱,或壮热头痛,有类伤寒,名香港脚
攻心多死。
又曰∶其脉浮弦者风,濡弱者湿,洪数者热,迟者寒,微者虚,牢坚者实,结
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
又曰∶妇人脚十指如热油煎者,皆由荣卫气虚,湿毒之气流滞经络,上攻心则
心痛,下攻脚则脚痛,脚指如焚,如香港脚之类,经云热厥是也。
《医论》曰∶香港脚之疾,皆由脾肾二经虚弱,坐卧行动之间,而为风寒暑湿之气
所干,流注而成此疾。得病之始,多不令人便觉,必感他病,乃始发动,或奄然太
闷,经两三日方觉之,先从脚起,或缓弱疼痹,行起忽倒,或胫肿满,或足膝枯细,
或心中忪悸,或小腹不仁,大小便秘涩,或举体转筋,骨节酸疼,或恶闻食气,见食
吐逆,或胸满气急,壮热憎寒,传足六经,外证与伤寒相似,但卒然脚痛为异耳。其
为候不一,若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
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风者汗之,湿者燥之,热者清之,寒
者温之,又当随四时表里虚实治之,切不可用温补及汤淋洗,此医家之大戒也。盖
补则气实,多致不救,淋洗则邪毒入内,亦难治矣。治之不早,使毒瓦斯入腹冲心,攻
筑作痛,喘满上气,呕吐异常,此则渐致倾危,其可忽耶!
林氏曰∶或问足跗肿痛,明系湿热,如何谓之香港脚?既以气称,亦不失为湿热,如
何又有外感内因之别,干湿寒热之异,甚至冲心呕逆,谵语神昏,以致于死也?答
曰∶此一气字,自与平常湿热不同,盖非一朝一夕所致,此证虽由湿热微邪,然而
沉伏于足三阴经既久,不能发泄,郁蒸为热,瘀而红肿,肿而后痛,且足三阴之脉
从足之内踝而上,至于大小腹,更由腹而上溢手包络咽嗌之间,故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