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少血,生于渊腋胁肋旁,赤色或有头,无
头如肥皂核大,在肉中如针刺痛,忽长大至胸,兼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发于期门,
名曰腋 。女人患此走诸处,二三年变名结 。三五年出黑水死。(《启玄》)
\r血胤疮\p04-a41a141.bmp\r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篇名>传心疽门主论

属性:申斗垣曰∶传心疽,生于胁下京门、带脉二穴之次,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痛
痒彻心,如针刺之,痛渐溃至脐者死。(《启玄》)
\r传心疽\p04-a41a142.bmp\r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篇名>胁痛门主论

属性:朱丹溪曰∶两胁走痛,是痰实者,可用控涎丹。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柴胡疏
肝汤。右胁痛为肝经移病于肺,宜推气散。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宜消积。
气弱人胁痛,脉细紧而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汤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气虚,
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加柴胡、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发寒热,胁痛多怒者,
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滑石。去滞气必用青皮,乃肝胆二经
之药,若二经血不足者,先当补血,少加青皮。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胁下痛
而大便秘结者,木香槟榔丸。虚寒胁痛者,必用辛温补剂,加调气药。解痛以琥珀膏
贴之,或白芥子研敷之,或吴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
澄曰∶人有房劳内伤,胁下有一点痛者,名干胁痛,难愈。当大补气血以养肝,大滋肾水以补母。
又曰∶左胁痛、胃脘痛二证,妇人多
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阻滞其气,而不得条
达,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故治妇人诸痛诸
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破血散火兼之。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山药、苁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谓也。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篇名>胁痛门主方

属性:胁痛。(《秘方》)
小茴(一两炒) 枳壳(五钱麸炒)
研末每服二钱盐汤调服。
胁痛红及半身甚发水泡者。(《医旨余绪》)
大栝蒌(一个,重一二两,连皮捣烂) 粉甘草(二钱) 红花(五分) 一剂而愈,真神方也。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篇名>胁疽门主论

属性:\r胁疽\p04-a41a143.bmp\r
《灵枢》云∶发于胁,名曰败 。败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状大痈脓,其
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锉 翘草根各一升,(《甲乙经》锉 草、赤松根各一升。)以水
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即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王肯堂曰∶胁疽属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火热毒,怒气相并而作,宜速治,不
然溃烂不敛,多致危殆。(《准绳》)
陈实功曰∶胁痈多从郁怒肝火而发。虚怯人多有之,肥胖内实者无此证。初起宜
栀子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四妙汤加香附、青皮;脓成者即针之,勿伤内膜;溃
后八珍汤加山萸肉、牡丹皮、泽泻,兼滋肾水。若虚劳而得者,破流臭败稀脓,补托不应者,俱死。(《正宗》)
汪省之曰∶胁痈即穿胁痈,左为痈,右为疽,乃风湿入于骨间,日久不散,渐觉
皮麻骨痛,发于腰胁。气虚胃弱之人,切不可过与补阳之药,恐内受热剂则虚热愈盛,盛则透伤内膜,切宜慎之。(《理
例》)
又曰∶昔一人胁下生痈,后成漏疮,状如牛眼,脓血不止。治法以盐少许纳牛耳
中,然后取牛耳中垢敷漏上,数次即瘥。如不用盐,牛耳不痒,垢亦难取,故取垢必须盐也。
胡公弼曰∶人之两胁,乃足厥阴肝经
气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滞,不得疏通,郁而为痛,故血亦因之而凝聚矣。是以胁之上下发毒,皆属肝经。(《青囊》)
王肯堂曰∶蜂窝两胁双发疽,或发于左胁,或发于右胁,或两胁双发,乃足厥
阴肝经期门及章门穴,是经多血少气,如上至渊液、辄筋二穴,属足少阳胆经,多
气少血,因气虚而得,不可用热剂,恐伤骨膜。(《准绳》)
冯鲁瞻曰∶胁痈者,乃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苟或肝胆之气不平,则
风火内搏,荣逆血热而郁聚为脓矣。(《锦囊》)。
《心法》曰∶胁疽生于软肋,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乃肝胆怒火
凝结而成。多生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