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主脾。(气音屁。强音降)
又曰∶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
内肿厥,(厥,发也。)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脾引经药歌∶
己脾(当)归缩(砂仁黄) 防(风益)智仁,代赭(石吴)茱萸赤茯苓,苍(术)白(术白豆)蔻(甘)草麻
(黄饴糖)半夏,元胡(索)白芍缩砂行。(赭,音者,赤色。)
经曰∶脾受肝热邪,多吐逆;受肝冷邪,多飧泄。
又曰∶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又曰∶谷气通于脾。
又曰∶久坐伤肉,劳于脾也。
又曰∶精气并于脾,则畏。
又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经曰∶湿胜则濡泻。(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
又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曰∶脾实则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
食不化。脾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灵枢》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
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又曰∶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注曰∶泾,大便也。溲,小便也。)
《难经》曰∶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
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经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
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注曰∶此脾之脏也。期三百日内死。)
又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目黄。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又曰∶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凡病以
五脏时日占病愈甚,极准。钱仲阳深得其理,学人宜究心焉。《纲目》)
又曰∶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又曰∶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
又曰∶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丹溪曰∶思伤脾者,以怒胜之,以喜解之。(五志之火,郁而成痰,为癫狂;宜以人事制之,
所谓五志相胜为治也。妇女思想气结之证,惟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床坐。盖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
而不食。怒属肝木,怒则木气升发而冲开脾气也,故怒胜之。夫医贵有才,无才则何以应变无穷。)
经曰∶脏气绝,则神见于外。(一士人喜观书,忘食。一日有紫衣人立于前曰∶公不可苦思,思则
我死矣。问其何人?曰∶我谷神也。于是绝思而食如故矣。)
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是有余,宜白术。脾欲缓,是不足,宜
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脾虚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脾实以枳实泻之。
《灵枢》曰∶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
软,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灵枢》曰∶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为脾神也。
思而动血者,属脾。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四肢苦重为脾水。总而论之,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
制水,凡肿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自四肢而归于腹者,难疗。
经曰∶黄如蟹膏者生,黄如枳实者死。
又曰∶实则梦欢歌快乐,虚则梦饮食相争。
又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
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脉经》曰∶脾绝十二日死。(一云∶五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时无度。
仲景曰∶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
补∶人参、黄 、甘草、莲子、扁豆、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芡实、陈皮。
泻∶枳实、石膏、青皮。
温∶丁香、藿香、胡椒、吴茱萸、附子、肉桂、良姜。
凉∶玄明粉、滑石。
引经报使∶升麻、白芍。



<目录>卷三\内景图说(上)

<篇名>胃

属性:\r胃图\p04-a41a16.bmp\r
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曰∶胃者,汇也。号为都市,五味汇聚,何所不容,万物归土之义也。
又曰∶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
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