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者言之。)人一呼脉三动,
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呼吸脉各三动,准过平人
之半,计二百七十息,气行凡三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由斯着矣。夫尺者,阴分位也。寸者,阳分位也。然阴
阳俱热是则为阴阳独躁盛,则风中阳也。《脉要精微论》曰∶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滑为阳盛,故病为风。涩为
无血,故为病痹也。此言一息六至之脉为诸病,平脉太过者言之也。)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
之常气也。(常平之气,胃海致之,故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以胃气为
本,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言微似弦,不谓微而弦也,钩及软弱、毛、石义并同。)夏胃
微钩曰平,长夏胃微软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此承上文而言,五脏皆以
胃气为本。)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病相应谓之从,脉病相反谓之逆,此言脉当
与病相应而相顺也。)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春行秋脉,夏得
冬脉,秋得夏脉,冬得四季脉,皆谓反四时,气不相应。间脏者,如肝病乘土,当传之于脾,乃不传之于脾,而
传之于心,则间其所胜之脏,而传之于所生之脏矣。《难经》所谓间脏者生是也。及无间脏之脉,皆谓之难已耳。
此言脉当与时相应而相顺也。)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
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不弦不石,皆
谓不微似也。)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岐伯
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谓之此也。动,谓动脉也。动脉者,大如豆,厥厥动摇也。
《正理论》曰∶脉阴阳相薄,名曰动也。)



<目录>卷一\《内经》纂要

<篇名>玉机真脏论篇

属性:《玉机真脏论》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
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五脏禀焉。)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
阴也。(人禀气于胃,脏气者平人之常气,故脏气因胃乃能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
于手太阴也。(自为其状,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
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是所谓脉无胃气也。)形
气相得,谓之可治,(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色泽以浮,谓相易已,(气色浮润,血气相营,
故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谓顺四时。从,顺也。)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候可取之时而取之,则万举万全,当以四时血气所在而为疗耳。)形气相失,谓
之难已;(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夭,谓不明而晦。不泽,谓枯燥也。)
脉实以坚,谓之益胜;(脉实以坚,是邪气盛,故益甚也。)脉逆四时,谓不可治。(以气逆故不治。)五
实死,五虚死,(五实,谓五脏实。五虚,谓五脏虚。)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
谓五实。(实,谓邪气盛实。脉盛,心也。皮热,肺也。腹胀,脾也。前后不通,肾也。闷瞀,肝也。)脉细,皮
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虚,谓真气不足也。脉细,心也。皮寒,肺也。气
少,肝也。泄利前后,肾也。饮食不入,脾也。)其时有生者何也?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
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饮粥得入于胃,胃气和调,其利渐止,胃气得实,虚者得
活。言实者得汗外通,后得便利,自然调平。)



<目录>卷一\《内经》纂要

<篇名>三部九候论篇

属性:《三部九候论》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
地、有人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旁,动应于手,足少阳脉气之所行也。)上部地,两
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旁,近于至 之分,动应于手,足阳明脉气之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
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中部天,手太阴也;(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
应于手。)中部地;手阳明也;(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也。)中部人,手
少阴也。(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下部天,足厥阴也;(谓肝脉也。在毛际
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