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中热,大相径庭焉。又曰∶暑 必伤气,非黄 不足以益其气;暑必兼湿,非焦术不足以燥湿;暑必积寒,非附子不足以温其寒。然而其所用经 验方,则为 术姜附苓甘扁豆苡仁等药,是即普通人之所谓夏月寒中,而用温暖之法也。其曰中热也,感天炎之气,
阳与阳遇,头痛身热,面垢自汗,与中暑异,而小便赤涩,大便坚硬,胸满气喘,烦躁不得眠,脉则洪数,较之中暑,
殊隔天渊焉。又曰∶热甚发燥,非麦冬不足以清其燥;热甚为毒,非黄连不足以解其毒;热甚涸水,非猪苓不足以 利其水。然而其所用经验之方,则为苓术连甘前仁麦冬猪苓泽泄等药,是即普通人之所谓夏月伤暑,而用清凉之法也。
以吾观之,其曰阴与阴遇,发生头痛身热,便利溏 泄等症,乃人事之贪清凉,而疏衣被之类也。其曰阳与阳遇,发生头痛身热、便赤坚硬等症,方为人事之辛苦,而 中天时之暑热也。非然,则暑字与热,将何以解?中暑之与中寒,又何以异?余今断言之曰∶冬时既不能无火 热名之,而夏时亦即不能无伤寒等病。冬时之火热等病,既可以火热名之,而夏时之伤寒等病,亦可以伤寒名之。
又何必苦拘时令,而分暑为阴暑、阳暑,讳言伤寒也乎。亦又何必分暑为阴邪,热为阳邪,而误会圣意也乎。
【目录】第三集·治疗法【篇名】伤湿属性: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陈飞霞曰∶是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 露是也。有出于地气者,泥水是也。有出于饮食者,酒浆生冷是也。有出于人事者,汗衣卧湿,如小儿澡浴、粪 秽、衣襁不干皆是也。然所因虽异,悉由乎脾气之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尽之矣。
病而发热者,谓之湿热。病而多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治,宜清利,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治,宜燥宜温,非温 不能燥也。湿热症,其症发热身痛,多燥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见洪滑,方是热症。宜清宜利,柴苓汤、
茵陈饮。如果湿热之甚,或元气壮而兼秘结不通者,方可推荡之,《集成》沆瀣丹。寒湿证,为胀满泄泻呕吐,
皆寒湿之病也。凡小儿喜弄冷水,坐卧湿地,其证头痛身重,寒热往来,宜胃苓汤。如兼呕吐,加藿香、砂仁。如 因中湿浮肿者,胃苓汤合五皮饮。如不效,必用温补,俟阳气渐复,如理中汤、八味丸、宜择用之。凡脾虚多病湿。
内因酒曲停滞、嗜瓜果,喜生冷、炙肥甘,以致湿热壅溢,而为病者,此内因也。复有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
澡浴为风所闭、泥水为湿所郁于腠理,则发黄也,此湿由外生。
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中湿发黄者,茵陈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汤。燥脾而黄自退。
《集成》紫苓汤
治中湿恶热如疟。
党参 柴胡 黄芩 半夏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湿一钱) 桂枝(五分)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集成》柴瀣丹
治小儿一切热症,如胎毒、鹅口、重舌、乳蛾、便结、癣疥、风热等症。
川芎(九钱,酒洗) 大黄(九钱) 黄芩(九钱,酒洗) 黄柏(九钱,酒洗) 黑牵牛(六钱,炒去头末)
薄荷(四钱五分) 滑石(六钱,水飞) 槟榔(七钱半,童便洗晒) 枳壳(四分半,面炒) 连翘(六分,去心)
赤芍(六分,炒)
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月内之儿,每服一丸,稍大者二丸。茶汤化服,乳母忌油腻。以微泻病愈为度。
胃苓汤
(见前泄泻方内。)治中湿头重身体往来寒热,
《集成》茵陈饮
治中湿发黄,大小便涩。
茵陈(二钱) 栀子 赤茯苓 甜葶苈 甘草 灯心(各一钱) 小枳实(七分)
五皮饮 合胃苓汤专治浮肿 生姜 大腹皮 茯苓 桑白皮 五加皮 灯心 大枣(各一钱)
茵陈五苓散
治中湿发黄。
茵陈(二钱) 白术 茯苓 猪苓 炙甘草 生姜(各一钱) 桂枝(五分)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湿与燥反。湿为水火相交之气,燥乃水火不交之气。然脾土非湿不足以濡化水谷之坚,非燥又不 足以消烁水谷之阴。是燥湿虽属相反,而实相生相济者也。如欲脾土无病,则惟有调剂其燥湿之得其平耳。盖湿 甚壅寒,足以发生肿满咳嗽,呕吐泄泻等症。而积湿成热,又足以发生面目赤黄,胸满气逆等症。故治湿之方,湿 寒淮在温燥,湿热惟在清利。虽燥与湿远,清与湿近,而其使之刚柔得中,亦即同为湿之良将。经云∶脾土 喜燥而恶湿。又曰∶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解者既以其恶湿,而无湿之必要。又于中见阳明之义,仅拘为 太阴经之支络,见走于阳明经络之上。是未免将治湿之全副底蕴,得半失半者也。吾以为中见阳明之义,不是仅拘 于支络者。是谓太阴之上,虽是湿气治之,不使发生湿病。然其治法,究以何者为中和。曰∶欲其中和,必须见阳明 之气为若何,而后湿气之治为何若。阳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