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网油,透出肌表,则为肥肿;及走四肢,则为肿疼。痰饮之人素盛者,
水气充于肌腠也。今反瘦者,则以肌腠之水气,反入于内,而走肠间,不走网膜中矣,故肠中沥沥有声。悬饮者,
水在胁下。胁下有油一大片,俗名板油,上连胸膈。水停板油中不得下,咳则引痛,悬庋于此,故名悬饮。溢饮
者,水入膈膜,不下走油网,以达膀胱,而溢出腠理,以走于四肢,故称溢焉。支饮者,水在油膜中,不下走膀胱,
而上犯于肺。如木枝上发之象,故称支饮。然总参仲景之治法,则不外本乎寒热虚实,而施以汗补温下之法也。
其因外寒而动水者,大小青龙汤主之。其因中土虚寒而停饮者,宜桂苓
术甘汤主之。其因中土寒而不虚者,宜小半夏汤治之。其完全由于寒实者,宜十枣汤下之。其因太阳膀胱寒水不
化者,宜五苓散治之。其因太阳寒而阳明兼虚热者,以木防己汤主之。其太阳寒而阳明兼有实热者,以木防己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其因胸中水饮与火热交结者,以浓朴大黄汤主之。药虽有缓急之分,而病实有深浅之异。咳者
未必尽系水饮,而水饮未有不咳。凭症以用药,固无虑夫缓急,而执药以寻症,总宜计其深浅。
\x仲景麻黄汤\x(见前伤寒方内)
\x十味参苏饮\x
人参(一钱) 苏叶(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桔梗(一钱) 前胡(一钱)
葛根(一钱) 枳壳(六分)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x仲景小柴胡汤\x
柴胡(一钱) 党参(一钱) 黄芩(一钱) 半夏(七分)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人参清肺汤\x
人参(一钱) 阿胶(一钱) 地骨皮(一钱) 知母(一钱) 乌梅(一钱) 桑白皮(一钱) 粟壳(六分)
杏仁(一钱) 甘草(一钱) 大枣(一枚)
\x人参固本汤\x
人参(一钱) 熟地(一钱) 生地(一钱) 白芍(一钱) 天冬(一钱) 五味(一钱) 知母(一钱)
陈皮(七分) 麦冬(一钱) 炙草(六分)
\x清燥救肺汤\x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黑芝麻(一钱) 阿胶(一钱) 石膏(一钱, ) 杏仁(一钱) 寸冬(一钱)
枇杷叶(一钱,炙) 冬桑叶(一钱)
\x人参泻肺汤\x
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栀子(一钱) 枳壳(七分) 甘草(一钱) 连翘(一钱) 杏仁(一钱)
桔梗(一钱) 桑皮(一钱) 大黄(七分,酒炒) 薄荷(七分)
\x知柏地黄汤\x
生地(一钱) 萸肉(一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茯苓(一钱) 泽泻(一钱)
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x仲景小青龙汤\x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半夏(一钱) 细辛(六分) 芍药(一钱) 五味子(一钱) 干姜(七分)
甘草(一钱)
\x仲景桂苓术甘汤\x
桂枝(一钱) 茯苓(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一钱)
\x六君子汤\x
白术(一钱) 党参(一钱) 茯苓(一钱) 陈皮(七分) 半夏(六分) 炙甘草(七分)
\x二阵汤\x
半夏(一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x仲景大青龙汤\x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杏仁(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石膏(一钱)
\x仲景小半夏汤\x
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x仲景十枣汤\x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等分,为末,以肥大枣十枚,煎水冲服。但此药味尽系猛剧,初起切勿多用,宜酌量渐次增加,以快利为度。
因儿有大小强弱,不敢定分量也。
\x仲景五苓散\x
桂枝(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x仲景木防己汤\x
木防己(一钱) 桂枝(一钱) 人参(一钱) 石膏(一钱)
\x仲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x
木防己(一钱) 桂枝(一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一钱) 芒硝(一钱)
涂蔚生曰∶查仲景原方内,无茯苓一味。然其汤名为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其方内应有茯苓可知,想
系誊写者之遗
失。余故为之加入。
\x仲景浓朴大黄汤\x
浓朴(一钱) 大黄(一钱) 枳实(一钱)
\x附方∶\x
\x外台茯苓饮\x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饮,令能食。
茯苓(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枳实(五分) 陈皮(七分) 生姜(一钱)
陈修园曰∶此痰饮善后最妥当之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