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冷
治,初觉宜清热拔毒,已溃宜排脓止痛,故用远志、大黄、甘草,此三因之法也。治当寒者
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导之以针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溃坚,各遵成法,
以平为期。
\x愚按∶\x前证脉沉实,大便秘结者,属内因也,宜 利之;脉浮大,便调和者,属外因
也,宜托里之;脉不浮不沉者,属不内外因也,宜调和荣卫。此亦治三因法也。若 肿大
痛,烦热饮冷,大便秘结,脉洪数实者,为纯阳,宜苦寒之剂清热拔毒。若不肿不痛,泻利
不食,呕吐足冷,是为纯阴,宜辛热之剂大补阳气。不拘严寒盛暑,当舍时从症。若微肿微
痛,似溃不溃,时出清脓者,为半阴半阳,宜辛热之剂温补胃气,此亦治阴阳症法也。治验
详见首论。



<目录>卷上

<篇名>《素问》良用要论第十四

属性:《素问》云∶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甚则肉腐为脓。凡发背多因服金石而发者,有因上
代曾服而发者。其候多发于脾,起如栗,或痛或痒,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人云∶外面如麻,
里面如瓜),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出脓,寻时失喑。凡有此症,可用净土,水调,量大
小作饼,浓分许,以艾炷灸之。内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醋调蚌壳灰涂之,更以骑竹马法灸
之,甚良。
\x愚按∶\x前症仍参首论主治,恐其表里热毒之不同,元气虚实之不一也。



<目录>卷上

<篇名>《千金》良用备要方论第十五

属性:《千金》云∶痈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发如米粒,即便出脓。宜急断口味,利去其
毒,用骑竹马灸法,或就患处灼艾,重者四面中央,总灸一二百壮,更贴寒药,其效甚速。
\x愚按∶\x前症若因元气亏损,或因气相滞而患者,更当调补其内。



<目录>卷上

<篇名>别脉辨证论第十六

属性:伍氏云∶痈疽之疾,有二十余症, 发,痼发,石发,岩发,蜂窠发,莲子发,椒眼
发,连珠发,竟体发;有肠痈内发,脑背发,眉发腮颌发,肺痈,瓜瓠发。大率随病浅深,
内外施治,不可迟缓。初发如伤寒,脉浮而紧,是其候也。
\x愚按∶\x前症其名虽殊,处治之法,详具各论,其肺痈、胃脘痈,别载《外科枢要》。



<目录>卷上

<篇名>痈疽脉症第十七

属性:陈无择云∶痈疽脉数,身无热,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乃发为痈。以手掩上,若热者
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若脉不数不热而痛者,发于阴也,尤为恶症。凡热甚,脉数,用漏
芦散,并单煮大黄等汤。不甚热,脉缓弱,投五香连翘汤。仍根据四节八事次序三因以药之,
无有不济者也。
\x愚按∶\x前症洒淅恶寒,有属疮之表邪者,有属脾肺之气虚者。若溃后 肿作痛,恶寒发
热,烦渴,脉数,乃真气虚而邪气实也,仍参详首论主之。



<目录>卷上

<篇名>治痈疽用药大纲第十八

属性:李氏云∶余之所着方论,靡不周备,但欲使治者一一玩味,次第用之,无有不效。今略
书用药要领节次于后∶
一、初患痈疽,便服内托散,以免后来口舌生疮,仍用骑竹马或隔蒜灸。
一、服五香连翘汤,如大便疏快即止,仍量人虚实。
一、痈疽溃后,宜服排脓内补散,若呕逆,用木香汤下。
一、痈疽初作,便宜灼艾,及麦饭石膏涂四围,中留口出毒。如疮小,通敷之,既溃,
用神异膏贴之。
一、痈疽已溃,日用猪蹄汤淋洗,将愈之际,三日一次。
一、痈疽将敛,宜用神异膏,如毒未尽,不可遽用生肌之剂。
一、痈疽将安,宜用加味十全汤补其气血,庶肌肉易生。
一、背疽多先渴而后发,或先疽而后渴,不救多矣。若服加减八味丸,非特杜绝渴疾,
抑且大滋气血,生长肌肉。
\x愚按∶\x前症及诸治法,各附四十七等论,当审用之。
一、痈疽呕逆有二∶一因初发不服内托散,伏热在心;一因脾气不正。若因伏热在心
者,心烦身热, 肿作痛,宜用内托散三两服。若因脾气不正者,则不烦热,或闻秽气作
呕,宜用嘉禾散。如有寒热,用不换金正气散,五更初兼服山药丸以补肾。
\x愚按∶\x前症治法,当与第十一论参看。



<目录>卷上

<篇名>论痈疽呕逆症第十九

属性:李氏云∶痈疽呕逆,是毒瓦斯冲心,非脾胃之冷,当服内托散。杨氏云∶鼻衄初愈,不曾
表汗,毒在经络,则背发大疽,自肩下连腰胁肿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