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24-外科心法要诀-第6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头三个,盖卧汗出甚效。
【方歌】五积散苍壳陈苓,麻黄半桔归芍芎,芷朴桂心干姜草,肾痈寒邪服成功。

桂附地黄汤
(见溃疡门)

【目录】卷七\内痈部【篇名】三焦痈属性:三焦痈由湿热凝,石门穴上肿隐疼,寒结治同肠痈法,内痈俱系膜内生。
【注】此证始发石门穴,必隐疼微肿,令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由湿热遇寒凝结而 成。治法与大、小肠痈同。凡内痈俱系膜内成患,外皮不腐。
石门穴又名三焦募,在脐下二寸。
\r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一)\p04-34a137.bmp\r 【目录】卷七\内痈部【篇名】内痈总论属性:凡人胸腹有十一募。募者,各脏腑阴会之所也。《灵枢》云∶发内痈、内疽者,其本 经募上肉必浮肿,募中必时时隐痛,浮肿为痈,隐痛为疽,此即内痈、内疽之验也。兹 内痈有治法,内疽无治法何也?盖内痈、内疽,其病原无殊,惟在根浅、根深之别耳。根 浅为痈,根深为疽。若临证用药,攻补得宜,无不收效。至募有十一,而内痈仅九证者何 也?盖胆府形如膜皮,无出无纳,汁清气洁,不生内痈、内疽。若夫膀胱亦如膜皮,中惟 浊水,故古今书籍,并无讲及内痈、内疽者,是以未敢详载。虽然中极穴即膀胱募也,今 人间有中极穴或浮肿、或隐痛者,所见证候,竟同小肠痈,治法亦当按小肠痈治之可也。俟 后之学人留意焉。
【目录】卷七\内痈部【篇名】验内痈法属性:凡遇生内痈之人,与生黄豆五粒嚼之,口中无豆味者,是其候也。
【目录】卷八\肩部【篇名】肩中疽、干疽、过肩疽属性:肩疽痈发正肩中,疽硬黑陷痈肿红,干疽肩前过肩后,风湿积热血瘀凝。
\r肩中疽图\p04-34a139.bmp\r \r干疽图\p04-34a140.bmp\r \r过肩疽图\p04-34a141.bmp\r 【注】此疽生于肩中廉,属三焦、胆二经,红活高肿,一名疵痈,坚硬平塌,为肩中疽。
肩之前廉,属大肠经,名干疽,一名疔疽。肩之后廉,属小肠经,名过肩疽。疮势无论大 小,惟在发源之处命名。总由湿热风邪郁成,亦有负重瘀血凝结而成。高肿红活, 热速 溃者顺;若平塌坚硬、无红无热、溃迟者险;甚则肿痛连及臂胛,口噤寒战,大痛不食,或 兼绵溃便泻者逆。治法∶初起有表证者,俱宜荆防败毒散汗之;有里证者,内疏黄连汤 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脓熟开之。至于引经之药,惟 在临证时因经加之。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荆防败毒散
(见项部脑疽)


内疏黄连汤
(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
(见头部侵脑疽)

【目录】卷八\肩部【篇名】疽、肩风毒属性:疽肩后腋外生,小肠肩贞风火凝,肩风毒生 端上,大肠肩 风湿成。
\r 疽图\p04-34a142.bmp\r \r肩风毒图\p04-34a143.bmp\r 【注】 疽,生于肩之后下,腋之后外微上,岐骨缝之间,经属小肠肩贞穴,由风火 凝结而成。初起如粟,坚硬肿痛,肩 拘急,不能举扬。初服荆防败毒散,便燥实者,服 双解贵金丸双解之。肩风毒生于肩梢 上骨尖处,经属大肠肩 穴,由邪风深袭骨缝,与 湿稽留,化热而成。初起宣肿色赤,大者如桃,小者如杏,痛连肩 ,更兼拘急。初服 蠲痛无忧散汗之即消,若肿痛日深,不能尽消者,脓势将成也,宜服托里透脓汤。二证 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蠲痛无忧散
番木鳖(香油炸浮) 当归(酒洗) 甘草(生,各二两) 麻黄(三两) 穿山甲(陈土炒) 川乌(黑豆酒煮,

去皮、尖) 草乌(姜汁煮) 苍术(米泔水浸炒) 半夏(制、各二两) 威灵仙(一两)
各制为末,共和匀,每服五七分至一钱,无灰酒调服,再饮酒以醉为度,盖卧出汗避 风。此方加闹羊花四两,亦治头风痛。
【方歌】蠲痛无忧肩风毒,风袭骨缝与湿凝,番鳖归草麻黄甲,川芎乌苍半威灵。

荆防败毒散
(见项部脑疽)


双解贵金丸
(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
(见头部侵脑疽)

【目录】卷八\肩部【篇名】乐疽属性:乐疽肩前腋上生,骨缝开合凹陷中,坚如鹅卵痛入骨,包络血热气郁成。
【注】此证生于肩前腋之上,骨缝开合空凹陷中。初起如椒子,渐肿坚硬,大如鹅卵,
按之疼痛入骨,属包络经,血热气郁而成。其证届期溃破,出稠脓,肿消者顺;月余不溃,
既溃,出清水,肿硬不退者逆。初宜服神授卫生汤,若恶风太过,倍加葱白汗之,次服 托里透脓汤,溃迟者十全大补汤。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r乐疽图\p04-34a144.bmp\r
神授卫生汤
(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
(见头部侵脑疽)


十全大补汤
(见溃疡门)

【目录】卷八【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