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半身发。甚至形长势大。肿溃半身。则名竟体发也。
\x上搭手\x 生肺俞穴。即肩骨动处。一名左右串。左属肝。右属肺。由痰凝气滞火郁而生。初宜绀珠丹汗
之。次以逍遥散清之。兼以六郁汤调之。溃以八珍汤补之。所为郁者开之滞者行之也。禁用疮科攻
利等药。灸会阳穴二七壮。
\x中搭手\x 生近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治分阴阳虚实。攻补随宜。灸心俞穴七壮。艾如绿豆大。
\x串疽\x 生背胁间三四处。皮色不变。或见微红。痛必牵引。内实相通。故又名老鼠攒。又名游走血。脾痈
也。由积愤所致。
\x阴阳二气疽\x 其形时肿时塌。时软时坚。寒热不时。只在一处。非若串疽之攻击也。由七情内郁所致。
\x酒毒发\x 初发如弹。次大如拳。坚硬如石。麻木不常。甚则痛彻五内。遍身拘急。二便涩滞。数日后。头面
手足虚肿。脏腑泻痢。
\x连珠发\x 连肿三五块。形若贯珠。内则百节皆疼。小腹胀。小便闭。阴囊肿。由酒色过度所致。
\x丹毒发\x 初生细 。浸淫尺余。形如汤火所伤。由服丹石悍燥之药所致。必多发渴。治如蜡矾丸、国老
膏。乃要药也。如色黯神昏。脉燥腹胀呕逆者。不治。
\x禽疽\x 始发紫色如疹数十块。形如拳打。如七日内寒热口噤者。不治。
按上诸症。发出则生。内陷则死。形虽甚畏。虽老弱每能多生。形小异常。即少壮亦能致毙。所为大规
只怕不纯阳。治法何妨疮势恶。
\x痰注发\x 形如布袋。坚硬如石。不红不热。此由伏痰积久而成。
\x黄瓜痈\x 形似黄瓜。高寸许。长尺许。一名肉龟。皮色不变。疼痛引心。四肢麻木。上二症多不可治。
\x夏月暑疡\x 凡痈疽之症。发热有时。为晡甚而旦止也。因暑而得者。则发热无时。为昼夜不止也。然必
见暑症。如头目眩晕。口舌干苦。心烦背热。肢体倦怠是也。外形初起背有红晕。次发肿疼。治宜败毒
散。加香藿、黄连、石膏等药以清之。暑热解则肿自消矣。壮实者。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块。黄酒调服亦
佳。
\x瘴疽\x 因冒山岚瘴气积久而成。始发黑肿。色若靴皮。顽痛彻骨。按之如石。至五七日。势方浮肿。色始
变青。形如拳打。寒战如疟。然必见风候。如头动口偏手足厥逆是也。治法宜急破之。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黄脓白汁相合而出。其皮不漫。仍前胀痛。直至色退。其势方愈。惟在急追脓毒出外。则无害矣。
\x产后痈疽\x 夫产后宜扶虚消瘀。大补血气。总有诸疾。以未治之。今患痈者。由瘀血凝滞也。宜生化汤。
加连翘一钱。花粉一钱。甘草八分。恶心烦躁。加乳香一钱。绿豆粉三钱和服。忌用败毒攻利等药。
\x生化汤\x
当归(八钱) 川芎(四钱) 甘草(炙四分) 姜炭(四分) 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
用水碗半。煎六分。加无灰酒少许和服。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背部

属性:夫疽之发于背也。在脊之正中者为真发背。在脊之两旁者为搭手。其名虽多。惟辨其阴阳为诀耳。原
委症治。已载首卷。而疡科独重于背疽者。盖以背为足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领。乃督脉经之所主。
乃十二经之统脉也。所以发于背者多阴。今则复加详焉。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背部

属性:初起肿赤痛甚。脉洪数而有力。热毒之症也。易治。漫肿微痛。色黯作渴。脉洪数而无力。阴虚之症也。难
治。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脉微细。此阳气虚甚也。尤为难治。
初起。未发出而寒热痛疼。作渴饮冷。此邪气内蕴也。宜卫生散。口干饮热。漫肿微痛。此元气内虚也。宜
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怠。此脾胃虚也。宜六君子汤。如未应。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气盛。真
气虚。而不能发出也。在于旬余之间见之。
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而不腐溃。急宜温补脾胃。如不应有死者。乃真气虚不能腐溃也。在二旬之间
见之。
已溃。用托里药。脱腐生肌。如色不红活。疮口黑晕。大而不敛。用参、附、姜、桂。如不应有死者。乃脾气虚极
而不能收敛也。在月余间见之。实则泻。虚则痒。此阴症阳症之分也。惟宜大补阳气。庶可挽回。不发者
不治。溃而不敛者亦不治。不肿痛。不寒热。脉沉微。乃脉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肿。作渴便数。尺脉
洪数者。肾水涸也。当殁于火旺之际。疽发于 髀。经络交错。皮薄骨高之处。难医。
初发头痛寒热拘急者。表症也。用绀珠丹葱汤化服汗之。如 痛。以金银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肿 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者。此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