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散\x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
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肿疡为气虚不收。溃疡独见者死。
\x细\x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为气聚血少。有此症者逆。
\x伏\x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症属阴。
肿疡为阴中伏阳邪。溃疡为阳伏阴中。为内蚀。为流注浸淫。难治。宜温补。
\x动\x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抟。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主痛。阳动汗之。阴动温之。
\x促\x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肿疡为热为病进。溃疡为热不退。渐进者死。
\x结\x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肿疡为气结。溃疡为气不调。则危。
\x代\x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数而时止名为(促)缓
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
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肿溃俱不利。
脉数不时见。当生恶疮。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
脉浮而数。 肿在外。宜先托里。恐邪入内。脉沉而实。宜先疏通。以绝其源。脉不浮不沉。无内外症。知其
在经。宜和荣卫。
脉数发热而痛者发于阳。脉不数不发热而痛者发于阴。
痈脉宜洪大而数。若沉紧者死。疽脉宜沉而实。若浮洪而散者死。
痈疽无脉者气闭也。宜行气。其脉自见。



<目录>卷一\总论部

<篇名>痈疽之源

属性:人身之气血。与天地同流。人身之经络。与昼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伤。饮食不时。房劳不节。致
使阴阳乖错。荣卫蕴结而成痈者。总不出于三因。故以三因首例



<目录>卷一\总论部

<篇名>痈疽之源

属性:运气痈疽有四。
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疡。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
阴司天之政。补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
风热参布。太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
其病热郁于上。疮发于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气乃太温。肌腠疮疡。
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之
复。病 疹痈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义。其病疮疽血流。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
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又云。太阳司天之政。
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又云。阳明
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经曰。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
是也。
上四条天行时气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来之因。则肌肉血脉筋骨受之。其见症多寒热交作。筋
骨疼痛。及湿痰流注。风湿风温。时毒等类。治宜发之。如苍术复煎散、绀珠丹之类。经云。汗之则疮已。使
荣卫通行。邪气不得干于内也。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又云。此寒气之种。八风之
变。四时之病。以其胜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目录>卷一\总论部

<篇名>痈疽之源

属性: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为由七情内郁而成。或
兼竭力房劳。阴虚所致。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此由内伤。故曰内因。然内伤之因。则五脏受之。其见
症疮多坚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调。饮食少进。外软内坚。平陷无脓。表实里虚。毒多难出。治宜托里以培
其本。禁用驱热、拔毒、汗下之剂。书云。才得肿痛。参之脉症。但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经
云。肺乘肝则为痈。又云。肾移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