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用苏葛汤加连翘甘草桔梗。喉痛加牛蒡。

  四季前胡贝母不可缺。升麻恐升其毒凑咽,不可轻用;若患泄泻则气下陷宜用之。呕用陈皮贝母姜汁竹茹。前后咳嗽乃风寒所感,宜表中祛邪,过于清者,绝胃家生发之气,过于补者动胃火,二者皆非疹之正治,惟补阳中之阴,随证施治,莫偏于寒莫偏于热,则元气足,易起易发,若元气衰则毒郁于表,表热而火土涸,真阴绝,而不救矣。

  [卷三] 吴氏《温疫论》

  吴氏又可曰:疫邪留血分,里气壅闭,非下不能发斑,斑出则毒邪从外解矣。如下后斑渐出,更不可大下。设有下证,宜少与承气缓缓下之。若复大下则元气下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斑汤。

  吴氏举斑汤

  白芍药(一钱)当归(一钱)升麻(五分)柴胡(七分)白芷(七分)穿山甲(二钱,炙)生姜(一片)上七味水煎温服。

  如下后斑毒隐伏,反见循衣摸床,直视撮空,脉渐微者危。本方加人参三钱得补,发出者生,补不及者死。妊娠时疫设用三承气,须随施治不可过虑,慎勿惑于参术安胎之说,病家见用承气先自惊疑,更加左右有粗知医者,从旁嘈杂必致掣肘,遂令子母皆大不祥。若应下之证,反用补剂安胎,热毒愈炽,胎愈不安,耗气搏血,胞胎何赖。是以古人有悬钟之喻,梁腐而钟未有不落者,惟用承气逐去其邪,火毒消散,淡顿为清凉,气回而胎自固。当此证候大黄反为安胎圣药,历治历当,母子俱安。若见腹腰痛,此将欲坠之候,服药亦无及矣,须预言之。

  [卷三:费氏《救偏琐言》] 怀娠出疹治验

  费氏建中曰:一友朱良老,其阃怀娠六月,出疹于隆冬,躁乱不宁,燔热如火。道中一友以宽气养血安胎为主,佐以甘桔牛蒡蝉蜕荆芥疏肌透发。三朝疹非不透,热终如火,烦渴不已,嗽而增喘,彻夜无眠,至五日不惟不寐,并不能就枕,不惟喘急,并不能出声,面如土色,目睛直视,手指厥冷,渴想西瓜,六脉绝无,影响其娠,追下小腹,痛楚难禁,身无安放,立刻可毙,举家但顾,得母无恙足矣。余殆无药,惜其未得一对病之剂,觉有不忍,为热肠所迫,以大黄五钱,石膏一两,滑石生地各七钱,炒黑麻黄三分,佐以赤芍丹皮牛蒡荆芥地丁木通甘桔,以芦笋煎汤代水,二剂后诸证稍缓。遍觅一大西瓜,陆续以济其渴,又二剂其疹又透,诸证减半,而娠不追下矣。前方减麻黄仍以二剂,面颜顿转,喘定而得伏枕,热渴亦杀大半,娠即安然,但咳嗽不止,前方去大黄赤芍丹皮减石膏滑石及半,加元参花粉黄芩金银花二剂,热渴俱平,胃气大开。遽垂毙重证,幸而复生,尚须调理,见安和而遂弗药。越数日后娠复不安,但不追下,饮食减半,复有余热,口内生疳,以消斑快毒汤减蝉蜕丹皮赤芍加金银花天花粉佐以消疳散吹之全愈。是证所用汤剂据常格,胎前所大忌者,而得既保其母,并安其娠,见有病病受,不第无损于胎,正见所以安之之妙。疹与痘虽异,其所异者惟气虚痘耳,若烈毒之证原同一轨,令是证但留其母犹畏大黄等味,利畏害并存,尚费踌躇,竟尔子母俱全,凡志医者可不深思,而潜玩也耶。

  消斑快毒汤

  治痘有夹疹夹斑,肤红如醉者此汤主之。

  连翘元参生地牛蒡子木通蝉蜕丹皮荆芥穗黄连甘草地丁赤芍极热者加大黄加灯心二十茎。

  消疳解毒散

  治痘疹后牙疳。

  薄荷(五分)儿茶(一钱)冰片(一分)人中白(三钱)天花粉(一钱)生甘草(五分)飞青黛(一钱)黄连(五分)西牛黄(一分)珠子粉(二分)雨前茶(五分)硼砂(一钱)研极细,以无声为度,先以浓茶拭净方吹。

  上编曰述古下。

  [卷四:许氏橡村《痘疹诀》] 麻疹要略

  许氏宣治曰:麻之一证比痘稍轻。《金镜录》辨疑一赋,及轻重不治数条大略已可见矣。尤有未尽其变者,在时气之暄寒与儿质之浓薄耳。然痘出之境界宽,虽极险犹可从容图治;麻之境窄,又多出于严寒之令,变生仓卒,多有不及措手者。予故复录数条,以补前贤之未备,使后学知所通变焉。

  或问痘毒出于脏,麻毒出于腑,胃,腑也,何以痘多胃热发斑之证;肺,脏也,何以麻多肺闭喘促之证。予曰:痘毒出于藏,而赴于胃,是由脏而之腑。胃主肌肉故也,麻毒出于府而甚于肺,是由腑而之脏,肺主皮毛故也。然而痘之出五脏之毒而胃总受之,麻之出六腑之毒而肺总受之,《麻疹辨疑赋》所谓先起于阳者出于六腑也,后归于阴者肺受之也。

  凡病起于阳者从阴化,起于阴者从阳化,理所必然。

  麻之出必先咳嗽,不嗽而出非麻也。出而喷嚏者吉,肺气通也。

  麻多出于严寒之令,冬月伏阳在内,冬至阳生,故麻出也。俗云庵麻KT痘,因乎时也。亦有春夏而出者,是由冬季传染而至于夏也,夏令之出,其亢已甚,何可更庵,但须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