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
短者。阴也。坤之象也。坤属土。脾土旺则能消化饮食。使清阳之气。实于
四肢。浊阴之气。归于六腑。自然上下宣通。脉经舒畅。何至有气壅之患
也。倘一为生冷宿食所伤。则阳气郁遏于阴中。不得畅达于外。清浊相
干。而腹中之冷气生矣。今云指下寻之。不及本位。言其中手而短也。经
曰。短则气病。四肢属阳。阳气伏则不能实于四肢。故四肢恶寒也。阳气
郁。则胃气不行。故腹中生气。要知皆由宿食不消之所致耳。
按丹溪心法曰。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又脉经第一篇载。脉二十四
道。有数脉。散脉。革脉。而无长脉。短脉。牢脉。至第九篇。始见长为阳。短为
阴之说。又以动为阳。以弦为阴。第十三篇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
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目录>卷四

<篇名>歌曰

属性: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洁古曰。宿食生寒气。何由通肠。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不得通
行于上下。故令大泻通肠。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随证应见使之。此在长短脉交论内细说之。病久温白丸。新病备
急丹。愚谓短脉阴中有伏阳者。何也。脉不及本位。中手而短也。不及本
位。则为阴。中手而短。乃伏阳也阳气伏于阴中。使三焦之气。郁而不行。
故曰气壅三焦不得昌也。然三焦之气。所以壅遏而不行者。由于其人
内为生冷宿物所伤。故三焦之阳气不行。而脏腑之寒气生矣。若以大
黄芒硝之药利之。则硝黄性寒。究不能除其生冷之气。而病终不得除。
当以辛热之药。如备急丸之类。大泻其腹中宿物。则三焦之气。可以复
行。而病始得康健也。
按经云。短疾而滑酒病。又云。短而数心痛。心烦。脉经云。寸口脉中手短
者。曰头痛。



<目录>卷四

<篇名>虚脉指法主病

属性:三虚者。阴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曰虚。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
惊风。
虚者。阴也。离之象也。离中虚。在天为火。在人为心。心主血脉。血实则脉
实。血虚则脉虚。今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则心血虚矣。心血虚则神
无所倚。故少力多惊。心中恍惚。易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若小儿见此
虚脉。则易于成惊。何也。小儿乃方长之气。脉当有力。今反见虚脉。则为
先天不足。或脾胃虚弱。风火易乘。故主惊风之证也。治之者。宜益其元
气。培其脾土。气血充足。而风木不得以乘之。惊风之患。庶可免矣。张世
贤释谓治以湿青丸。加减小柴胡汤。则虚虚之祸。其能免乎。
按脉经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目录>卷四

<篇名>歌曰

属性: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心主血脉。心中恍惚而多惊悸。血虚可知矣。及候其脉。则寸关尺部三
关之内。寻按俱虚。而不成息数。自非一脏一腑之虚。乃三焦之虚也。夫
三焦。五脏六腑之本也。三焦之血虚。则脏腑之烦热生矣。治之者。当补
益其三焦。夫心血虚。而曰补益其三焦者。何也。正以心火也。三焦亦火
也。补益三焦。即大易所云。明而作离。大人以继明之义也。不然。则为日
昃之离。安可久也。
按脉经云。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目录>卷四

<篇名>促脉指法主病

属性:四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曰促。渐加则死。渐退则生。
促者。阳也。坎之象也。夫促而取象于坎。何也坎。陷也。一阳而陷于二阴
之中也。促者数。而并于寸口中。有一止也。故取象于坎也。人身之阴阳
和。则脉道往来和缓。今曰指下寻之极数。是阳已盛矣。并居寸口。是阳
已盛而驱策其阴血。如人疾趋。时复一蹶也。所谓渐加则死者。阳愈亢
而阴愈竭。乃乘危而着鞭。则其死也必矣。若能渐退。则阴阳和合。有既
济之功。故曰渐退则生。
按脉经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又按黎氏曰。阳邪上忤。故有偏盛。其脉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不游三关。
并居寸口。虽盛疾。必时一止而复来。谓之促。令人三焦不和。气逆而厥。
上盛下虚。上溢下绝。其候渐进者死。渐退者生。又刘守真曰。促脉者。阳
也。数而时一止也。主聚积气痞忧思所成。亦或热剧失下。则令脉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