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甘草(各五钱) 青黛(二钱五分) 人参(五分

上姜汁浸炊饼,丸梧子大。食后姜汤下。
\x紫沉丸\x 治中焦吐。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 神曲 乌梅(去核) 代赭石 缩砂(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 沉香 木香(各一
钱) 陈皮(半两) 槟榔 丁香(各三钱) 白豆蔻(五分) 白术(一钱) 巴霜(五分,另入)
\x木香白术散\x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实系强,宜和之。
木香(八两) 白术(半两) 半夏 神曲(一两) 槟榔(二钱五分) 茯苓(半两) 甘草(
四钱)
上浓煎,芍药姜汤下二钱。有积而痛,手不可按,无积者宜之。
\x附子丸\x 治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砒(五分,另研)
上黄蜡丸,如梧子大,每二丸,冷水下,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
\x安胃散\x(李先生) 治呕吐哕以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茱萸 草蔻 人参(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黄 (一钱) 柴胡(五分)
升麻(七分) 黄柏(三钱) 陈皮(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 半夏 茯苓 陈皮
\x秘方\x 治痰呕吐。
二陈汤、山栀(炒)、黄连(姜汁炒)、香附。虚,加苍术。
呃逆因,寒则可用。此世俗之劫亦可戒。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竹茹
煎,热服。
有恶心,吐虫数条后,乃频作。服杀虫药,则吐虫愈多。六脉皆细,非虫脉也,乃脏寒
而不安矣。
有呕,饮食皆不得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x论吐有三证\x 冷吐,先觉咽酸呕,然后吐食,脉小滑者是。王叔和云∶关,胃寒
不下食。伤寒汗下过多,胃中虚冷,食久反吐,亦属于寒。
胃热而吐者,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或伤寒未解,胸中有热,关脉洪,宜凉之。
胸中有宿食,或痰饮,或停水,关沉而伏者,宜吐之。
\x《三因》论\x 呕吐出于胃,故有寒、热、食、痰、血、气,同上条。
论呕逆则咳逆也。大率胃实则噫,胃虚则哕。此因胃中虚,膈上热也。故哕至八九声相
连,收气不回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腑是也。
亦有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非虚危比也。痰,半夏汤主之;哕虚,橘
皮竹茹汤主之。
\x论漏气\x 病者身背皆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食,食则先吐而后下,名
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 生芦根 竹茹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 葳蕤 姜亦可。
\x论走哺\x 病者上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
主之。
前方加黄芩、知母、石膏、山栀,去竹茹、麦冬。



<目录>卷三

<篇名>三十五、噎膈

属性:\x【脉】\x 涩小,血不足;大而弱,气不足。
\x【因】\x 血虚(血,阴血也。主静,内外两静,火则不能生焉),脏腑之火起,气
虚(气,肺
金生水,制火则不起),脏腑之火炽。而或因金水二气不养,或阴血不生,肠胃津涸,传化
失宜;或因痰膈妨碍升降,气不交通,皆食入复出,谓之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
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
多,
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
大便秘少如羊矢。名虽不同,病本一也。
\x张论\x 三阳结谓之膈。三阳,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结热也。小肠结热,
则血脉燥;
大肠结热,则后不通;膀胱结热,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则反而上行,此所以噎
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宜先润养,因而治下。或涎痰上阻,用苦酸微微涌之。
\x【证】\x 《三因》有五噎∶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
忧噎者,遇天阴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温。
劳噎者,气上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故背痛。
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视KT KT 。
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塞痛,不得喘息。
\x五膈\x
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思膈者,中脘食满,噫则酸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
怒膈者,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
喜膈者,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痛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胀满,咳嗽气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