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使然,乃邪气方张,分内之热也。但嫌下早之误,
徒伤胃气耳。日后传胃,再当下之。又有药烦者,与此悬绝,详载本条。



<目录>上卷

<篇名>下后脉反数

属性:应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反热减,四肢时厥,欲得近火壅被,此阳气伏也。
既下厥回,去炉减被,脉大而加数,舌上生津,不思水饮,此里邪去,郁阳暴伸也,宜柴胡
清燥汤去花粉、知母,加葛根,随其性而升泄之。此证类近白虎,但热渴既除,又非白虎所
宜也。



<目录>上卷

<篇名>因证数攻

属性:温疫下后二三日,或一二日,舌上复生苔刺,邪未尽也。再下之,苔刺虽未去,
已无锋芒而软,然热渴未除,更下之,热渴减,苔刺脱,日后更复热,又生苔刺,更宜下之
。余里周因之者,患疫月余,苔刺凡三换,计服大黄二十两,始得热不复作,其余脉证方退也
。所以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医家见理不透,经历未到,中道生疑,往往遇
此证,反致耽搁。但其中有间日一下者,有应连下三四日者,有应连下二日间一日者,
其中宽缓之间,有应用柴胡清燥汤者,有应用犀角地黄汤者。至投承气,某日应多与,某日
应少与,其间不能得法,亦足以误事,此非可以言传,贵乎临时斟酌。
朱海畴者,年四十五岁,患疫得下证,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苔刺,问其
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投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
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浅病深也。先投
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小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苔少去,神思稍爽。
四日
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养荣汤,热少退。八日仍
用大承气,肢体自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又数日,始进糜粥,调理两月平
复。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过三四人而已,姑存案以备参酌耳。



<目录>上卷

<篇名>病愈结存

属性:温疫下后,脉证俱平,腹中有块,按之则疼,自觉有所阻而膨闷,或时有升降之
气,往来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已尽,其宿结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损元气,气虚
益不能传送,终无补于治结,须饮食渐进,胃气稍复,津液流通,自能润下也。尝遇病愈后
食粥半月,结块方下,坚黑如石。



<目录>上卷

<篇名>下格

属性:温疫愈后,脉证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时时作呕,饮食不进,虽少与汤水,呕
吐愈加,此为下格。然下既不通,必返于上。设误认翻胃,乃与牛黄、狗宝,及误作寒气,

以藿香、丁香、二陈之类,误也。宜调胃承气热服,顿下宿结及溏粪、粘胶恶物,臭不可当
者,呕吐立止。所谓欲求南风,须开北牖是也。呕止慎勿骤补,若少与参 ,则下焦复闭,
呕吐仍作也。此与病愈结存仿佛,彼则妙在往来蛙声一证,故不呕而能食。可见毫厘之差,
遂有千里之异。按二者大便俱闭,脉静身凉,一安一危者,在乎气通气塞之间而已矣。



<目录>上卷

<篇名>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属性: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

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
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气彻其余毒。大凡客邪贵乎早治
,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患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
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但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
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是以仲景自大柴胡以
下,立三承气,多与少与,自有轻重之殊。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
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
。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

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
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假如经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结;或病后血气未复
,亦多燥结。在经所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有何妨害?是知燥结不致损人,邪毒之为殒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