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4-急救

7-温热暑疫全书-第1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泻。不进饮食。寒少热多。自用清暑益气汤。病甚。汪诊左脉浮 微。似有似无。右脉浮小。按之不足。曰。病虽属疟。当作虚治。根据方而用清暑益气 汤。固与病宜。但邪重剂轻。病不去耳。令以参、术加作五钱。黄 三钱。茯苓一钱。
陈皮七分。甘草五分。煎服病退。
石山翁年逾六十。形质近弱。八九月酷热时。往来休歙。外有药剂之劳。内有病者 之忧。内外弗宁。昼夜不静。至十月初旬。疟作三日。午后一发。寒热不甚。喜热恶 寒。寒去热来。则觉爽快。口干微渴。临发昏倦嗜卧。左脉沉小而数。右脉浮濡无 力。亦近于数。独脾部弦而颇洪。疟去则脉皆大小浮沉相等。微觉缓弱而已。初 服补中益气汤十余帖。病无加减。夜苦盗汗。继服当归六黄汤。黄 每帖四钱。五帖汗止。
疟如旧。再服白虎汤。人参四钱。石膏三钱。知母一钱。甘草六分。米一撮。煎服十余帖而愈。
又治一人。病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绞痛。脉之沉伏如无。此干霍乱也。急 令盐汤探吐。宿食痰涎碗许。遂饮与六和汤而愈。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暑病论属性:周禹载曰。仲景本内经病热之旨。申伏气之论。特叙夏月热病。白虎汤之治。可谓 精矣。乃复出 病于金匮中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正恐人误认为热病。故又言 自外来而入。热由内伏而发。实为两途。然暑为夏火之令。伤人之气。脉虚身热。
遂令人大渴。齿燥汗出而喘。与伏发无异。并治以白虎汤。俱主甘寒去热。苦寒除 火。甘温益中。益中者。以暑伤气故益之。然津液耗甚者。必加人参。与辛散温散之 味。不相涉也。或谓伏发自内。白虎宜也。中 既由外而内。何为遽用里药。则以风 药略兼表散。似无不可。愚谓千古之误。正在于此。虽夏暑与冬寒对峙。而表里则 大不同也。冬月腠理密。即卫虚而受者。必以渐进何也。外阴而内阳也。若夏月。则 人身已阳外而阴内。外垣既撤。暑得直入。故风寒必显有余。有余者邪也。暑气必 显不足。不足者正也。今人以香薷一味。谓伤暑必用之药。不知乘凉饮冷。遏抑阳 气。或致霍乱者宜之。若强力作劳。内伤重者。清暑益气。庶几近之。苟用香薷。是重 虚其虚矣。况可以表散辛温之味。加于其间乎。计部张凤逵先生编辑诸书。特救 其谬。我北海林夫子。申明大义。并集名案。以表其后。不亦胜任而愉快耶。余小子 又复为之辨者。愿以白虎汤为主治。清暑益气辅之。亦必随证加减。至于天水散、
甘露饮诸方。皆可引用。如节庵之论。吾未见其可也。设有疑者。请观汗下温针之 禁。本于仲景圣人。至有夹食而吐利。夹气而胀闷。夹寒而厥逆。兼风而畏寒。要皆 本于脉以测识。而毋庸混淆。然后知圣人之论者常也。随其所遇者变也。明其常 则善于处经。通于变而靡不善于用权者。则有昔贤之案在。亦惟洞晓伤寒书者。可以神而明之也。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篇名】暑病方二道属性: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方俱见前)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暑病方二道【篇名】附集方二十九道属性:
五苓去桂加香薷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香薷 上五味等分。水煎。服无时。


消暑丸
半夏(十二两醋煮干) 生甘草 茯苓(各四两去皮)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钱。热汤下。

香薷饮
浓朴(制) 白扁豆(各半斤炒) 香薷(一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入酒一杯。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香薷须陈者佳。

桂苓甘露饮
茯苓(去皮) 白术(土炒) 猪苓(去皮) 滑石(各二两研)

寒水石(研) 甘草(炙) 泽泻(各一两) 肉桂(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下。入蜜少许更妙。一方加人参、香薷、甘草。

益元散
(方见前)


清暑益气汤
人参(一钱) 白术(五分炒) 黄 (一钱)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神曲(五分炒) 陈皮(五分) 甘草(五分)
当归(五分) 麦门冬(五分去心) 黄柏(五分) 五味子(三分)
葛根(三分) 泽泻(三分) 青皮(三分)
上水煎。温服无时。

清燥汤
黄 (一钱五分) 五味子(九粒) 黄连 神曲 猪苓 柴胡 甘草(各二分)

苍术 白术 麦门冬 陈皮 生地黄 人参 泽泻(各五分) 茯苓 当归 升麻(各三分) 黄柏(二分酒拌)
上水煎。服无时。

白虎加苍术汤 竹叶石膏汤
(二方俱见前)


白虎加人参竹叶汤
(即前白虎汤加人参三两竹叶二把)


消暑十全散
香薷(二钱) 白扁豆(炒捶) 浓朴(姜汁炒) 木瓜 陈皮(一作半夏) 甘草(炙 )白术(姜汁炒) 茯苓 藿香 苏叶(各一钱)

上水煎。热服无时。取微汗。

十味香薷饮
香薷(二钱) 人参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