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
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
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肺为涎。入脾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
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
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
而病于外也。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
血中。阴血中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
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
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以火酒
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
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
大发散于阳分也。而令走九窍。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
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
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
暂得舒。是以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
咽干。是阴气太盛。其理甚易知也。况
无是则非也。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
白术(君) 人参(臣) 甘草(佐) 芍药(佐) 黄连(使) 黄 (臣) 桑白
皮(佐)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芍药(佐) 石膏(佐) 黄连(君) 知母(佐) 黄柏(臣) 甘草(使) 生地
黄(臣) 黄芩
(佐)

急痛
羌活(佐) 防风(臣) 升麻(使) 柴胡(君) 独活(佐) 芍药(臣) 甘草
(臣) 白术
(佐)
细辛 蔓荆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至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
神少
人参(君) 白术(佐) 白芍药(佐) 橘皮(臣) 青皮(以破滞气) 黄 (臣)
桂枝(佐)

以上三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
三脉
见。
白术(臣) 苍术(佐) 川乌头(臣) 干姜(君) 肉桂(佐去皮少许) 茯苓(佐)
泽泻(使)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
浇灌
分补
阳气
主浮
风药
本脉
当于
二证
上喘
脉中兼
伏炽之
假如
加时
无毒
以气
之阳
寒者

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 。里实
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君药分两最多
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如
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
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饮。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
下溲。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
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赤葵花。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
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愈。喘满者。加炙浓朴。小便不利者。
不可加之。为禁药也。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气短气弱而腹
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浓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者。而气不转加
之。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
黄。四肢肌热烦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鼻流清涕恶风。或顶背脊膂
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 加倍。临卧服之。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
。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
胡、苍术、黄 、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如证退而脉数不退。
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药误用则其
害非细。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死不治
。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