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木反之。湿土主于缓。而木胜之。故能然也。苦能燥湿而坚 者。盖以凡物燥则坚也
甘能缓苦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散也。辛能散主散结润燥。辛者金也。
主散落。金生水故也。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
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咸能软坚。咸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此五
之味也。其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属地。土为万物之本。胃为一身
本。淡能渗泄利窍。夫燥能急结。甘而能缓之。淡为刚土。其能润燥。缓其急结。令气通
而致津液渗泄也。故消渴之人。其药与食皆宜淡剂。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
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坚。或软。所
而行之。调其气也。凡三消者。内经所谓肾消也。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之则愈
入心。心旺不受邪。热移于肺。肺叶焦。津液干。好饮水。名曰膈消。宜以冷参汤进
之类。寒暑之交。气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烦渴。二腑癃闭。法当洗心。涤其热去。
经清润。渴自止矣。宜用洗心散之类。饮酒无度。食炎热物过多。邪热蓄积于胃腑。多
渴。当用龙脑饮之类。制其脾化其滞。导其热也。色欲无节。耗损肾元。水火不交。火
上。熏蒸于肺。金受火燥。渴生饮冷。当治其本。宜肾气八味丸之类。若不先固其本。
何以御其渴哉。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
何以得之。盖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
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饮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
故其气上溢为消渴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眼合。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反失血色。凡积久饮
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脔炙盐咸之味。
不离其口。入肠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将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饮不解
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枯焦。在人何能不渴。治之安可缓。在病者。若能如
旬月可瘳。如不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
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消渴之人。愈与未愈
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有人病渴疾。始发于春。经一夏。服栝蒌根汁得其力
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
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
者。当知病皆由虚热所致。治法可常服栝蒌汁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治最
之疾。或服五石而致者。又有疾久饮酒而致者。如解五石毒者。饮罂粟粥而能
菟丝丸。大渴而加烦热者栝蒌根汤马通散之类。凡病患兼有燥渴之证。用乌梅栝
草及宣补丸。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
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惧不能房。多服食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日惟
干燥。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坚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
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凡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热也。心热便
虚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数也。此为平人之证也。名为
利而不饮水者。肾实经云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必
归肾。归肾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五脏衰则生诸
热结中焦则为肾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明知必有患小便利
则喜渴。除热则止渴。热虚者。须除热补虚则瘥矣。



<目录>卷一百七十六\消渴门

<篇名>消渴

属性:(附论)
夫消渴者。虽为渴而不小便。是由少年服五石诸丸。经年岁。石热结于肾中。使人下


其病变
数大者
气之溢
美之所



<目录>卷一百七十六\消渴门

<篇名>辨六经渴病并治

属性:太阳渴。脉浮无汗者。五苓散滑石之类。皆不作效。遂致引饮过多。两脚浮肿。此证不
可以
咽之

消中
丸。
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则消谷。大便硬
实。
脓水
变成
百日



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