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毛) 葛根(锉各一两) 山栀子仁 甘草(炙锉各
三分)
上粗
\x硝石丸\x(出圣济总录)\x治伤寒烦躁。身热谵妄。\x
硝石(半两) 丹砂(一分) 上细研。糯米粥和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生糯米汁。
入油
一两
\x神应散\x(出圣济总录)\x治伤寒阴阳不顺。发烦闷乱。气虚干逆。\x
丹砂(研) 石硫黄(研各一钱) 上硝(一钱) 蛤粉(三钱半) 人参 白茯苓(去
黑皮各
一分)
\x紫金散 治伤寒有热。烦躁不安者。\x
焰硝(八两) 硫黄(四两) 代赭石(三两) 甘草(三两焙) 上为散。更于臼中
治之。生
姜、
\x知母汤 治阳明病。身冷而内烦者。\x
知母 葛根 白术 甘草(各一两炙) 上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
服五
合。
\x治发热恶寒。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目痛鼻\x
\x干者。非白
黄 (一两) 当归身(二钱) 上 咀。水煎服。
\x治伤寒服药抢心。烦躁。\x(出本草)
以豉一升。栀子仁四个。锉。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



<目录>卷一百三十三\伤寒门

<篇名>伤寒烦渴(附论)

属性:夫肾者。水脏。膀胱者。津液之府。二经为表里。伤寒热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则肾
受病矣。水恶燥。热盛则燥。故渴而引饮。又伤寒邪气。非发汗吐下。则不能除。发汗吐下
过甚。则亡津液耗少。热气内生。亦令渴也。伤寒病。烦渴者。发汗吐下以后。脏腑空虚。
津液竭绝。肾家有余热。故使其烦渴也。伤寒渴者。里有热也。伤寒之邪。自表传至里。则
必有各证随其邪浅深而见焉。虽曰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
六日入胃。其传经者。又有证形焉。太阳主气。而先受邪。当一二日发。头项痛而腰脊强者
是矣。太阳传阳明。则二三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三四日。胸膈
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甚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传太阴。
则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此之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溢干。至五六日。太阴传少
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也。则津液为热所传。渐耗而干。故口燥舌干而渴。及至六
七日。则少阴之邪传于厥阴。厥阴之为病。消渴。为里热已极矣。所谓消渴者。饮水多而小
便少。是谓热能消水也。所谓伤寒病。至六七日。而渴欲饮水。为欲愈之病。以其传经已尽
故也。是以厥阴病。云渴欲饮水。少少与之愈者是也。邪气初传入里。热气散漫。未收敛成
热。里蒸焦膈。传耗津液。遂成渴也。病患虽渴欲饮水。又不可多与之。若饮水过多。热少
不能消。故复为停饮诸疾。经曰。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渴欲饮水。水饮不能多。勿多与
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证与之。与
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又曰。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至于大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皆欲润其燥。而生津液也。凡
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瘥。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
成大祸。不可复救。然则悸动也。交结也。喘咳。噎哕。干呕。肿满。小便不利。数者。皆
是饮水过伤。而诊病之工。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歌括云。热气熏蒸。津液耗少。所以发渴。热邪深浅。条例不同。然是渴者。大热。里
有热也。
或曰。又经外证。犹少阴曰渴。厥阴属肝。心之母也。病主消渴。饮水多而小便少。是
其里热也极已。子气乘母。于是挟心火以为烦。惟烦则消矣。凡烦证用药。并去半夏。以其
烦躁而逐水也。若先呕后渴者。则为欲解。当与之水。先渴后呕者。则为水停心下。属赤茯
汤。
活人书曰。脉浮。渴。属太阳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渴者。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汤。
太阳病。桂枝证。大汗出后。大烦渴者。白虎加人参、栝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者。五苓散。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
蒌根主之。太阳证。身体拘热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为风温。栝蒌根汤主之。有汗而渴者。
属阳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虚人老人。及春秋月。可与竹叶石膏汤。阳明病。但头汗出。
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必发黄。茵陈汤。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汤。伤气寒热。
或发热恶风而渴。属少阳。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