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上件三味。

末。
利。

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

(太阳之脉。络头下项。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少阳之脉。循胸络胁。如结胸心下
痞硬
全入
邪。

谵语当止。若复不止。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气。)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
状。
(中风。发热恶寒。表病也。若经水不来。表邪传里。则入腑。而不入血室也。因经水
适来
凉者
之募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
使如
(中风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此为表邪乘血室
虚。
有时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
胃气
(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虚空。邪热乘虚入于血室。若昼日谵语。






。)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
之。
(伤寒六七日。邪当传里之时。支。散也。呕而心下结者。里证也。法当攻里。发热微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
来寒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
头汗
心烦
令小
余处
也。
\x柴胡桂枝干姜汤\x
柴胡(半斤苦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干姜(二两辛热) 栝蒌根(四两苦寒)
黄芩
(三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
枝、
辛。
一斗
便愈。
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
在里

(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满。口
不欲
则热
皆至
汤已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
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

里。
中。
痞。

\x半夏泻心汤\x
半夏(半升洗辛温) 黄芩(苦寒) 干姜(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 黄连
(一两苦
寒)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脾
欲缓
去滓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为邪气在半表半里也。而反下之。二经之邪。乘虚而入。太阳表邪
入里
饮食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则作
结胸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
硬满
(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
作有
而有
\x十枣汤\x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擘甘温)
(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
也。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
独。
(太阳病。因发汗。遂发热恶寒者。外虚阳气。邪复不除也。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表
中虚
为阴
肤肉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硬。按之痛。脉关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
黄黄
\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