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熟地生地之滋阴。又得黄芩黄连之泻火。治汗之本也。
然此方之妙。则在于苦寒。寒则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
之守也。阴愈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坠中倍加黄 。俾黄 领苦寒
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而为害。此旨甚微。注家向多误解。特表而出之。



<目录>卷下\滑可去着

<篇名>附汤

属性:卫阳不固汗汪洋。须用黄 附子汤。(黄 一两。熟附子五钱。水煎服。)附暖丹田元气
主。得 固脱守其乡。(行于皮毛者。卫外之气也。卫气根于元气。黄 虽专走卫。有附子
挟之同行。则能回大汗欲脱之气。守于其乡。而汗自止矣。)
陈修园曰。神农本草经云。黄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疯癞疾。
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只此三十三字。皆取其质轻味淡。偏走皮毛。故治大风痈疽。
及一切外症脓血过多用之。补养皮肉之虚而已。又云主小儿百疾者。以轻薄之品。大人不足
倚赖。惟小儿经脉未盛。气血皆微。不宜峻补。得此微补之品。百病可以概治也。细味经旨。
安能大补元气以止汗。如六黄汤之大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 附汤之大热以回阳。阳回则
汗止。玉屏风之解肌以驱风。风除则汗止。三方不重在黄 。却得黄 之轻快。径走皮肤。
奏效更速。数百年来。无一人谈及。甚矣医道之难也。



<目录>卷下\滑可去着

<篇名>玉屏风散

属性:玉屏风散主诸风。止汗先求 通。(风伤卫则汗自出。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以二
药同行走表。令 微似汗。其风邪从微汗而解。则卫无邪扰。汗不再出矣。)发在 防(黄
防风。时医误认为止汗之品。害人无算。)收在术。(表风得黄 防风而解。则外无所扰矣。
脏气得白术而安。则内有所据矣。)热除(风属阳邪阳则为热。)湿去(太阳为湿土。湿热交

则为自汗发热之症。)主中宫。(白术补中宫上气。故能止汗除热。防风黄 白术各等分为末。

陈修园曰。以黄 为固表药。千古贻误。前贤用之不应。所以有汗能止。无汗能发。骑
墙之说。及庸辈有炙用能止。生用能发之分也。神农本经俱在。奈何舍而不读也。余于本条
小注甚详。细心体认。如拨云见日。明者自知。



<目录>卷下\滑可去着

<篇名>威喜丸

属性:治元阳虚惫。精滑白浊。遗尿。及妇人血海久冷。淫带梦泄等症。
和剂传来威喜丸。梦遗带浊服之安。茯苓煮晒和黄蜡。专治阳虚血海寒。(白茯苓去皮
四两。切块。用猪苓二钱五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去猪苓取出晒干为末。黄蜡四两
熔化。搅和茯苓末为丸。如弹子大。每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利为效。
忌米醋。尤忌气怒动情。)
王普三曰。抱朴子云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威喜芝。今以名方者。须择
云茯苓之年深质结者制以猪苓。导之下出前阴。蜡淡归阳。不能入阴。须用黄蜡。性味缓涩。
有续绝补髓之功。专调斫丧之阳。分理溃乱之精。故治元阳虚惫。而为遗浊带下者。若治肺
虚痰火久嗽。茯苓不必结。而猪苓亦可不用矣。



<目录>卷下\滑可去着

<篇名>济生乌梅丸

属性:治大便下血如神。
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僵蚕一两炒。
乌梅肉一两半。共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醋汤下。)
陈修园曰简



<目录>卷下\滑可去着

<篇名>斗门秘传方

属性:治毒痢。腑脏撮痛。脓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无度。及噤口恶痢。他药不能治者。立
见神效。(又歌。斗门治痢有神方。豆芍榆甘粟壳姜。脏腑撮疼脓血片。垂危噤口并无妨。)
斗门(治痢)有奇方黑豆干姜芍药良。甘草地榆罂粟壳。血脓噤口并堪尝。(干姜四钱。黑


煎八分服。)
陈修园曰甘草黑豆。能解诸毒。毒解则撮痛除。赤白已。毒瓦斯不冲于胃口。而噤口之病
亦宁。又用地榆以燥在下之湿。芍药以泄在下之热。是正佐法。干姜之大辛大温。以开在上
之拒格。是反佐法。又用罂粟壳以止剧痛。制以白蜜之滑。以变其涩。是。巧。佐。法。鸦
片是罂粟之膏脂入土者制造而成。名为阿芙蓉。今人吃其烟。多受其害。若以一二厘入药。
止心腹之痛如神。所以取效倍于他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