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造为 。能疏远而畅气也。
故又代以陈皮之行气。建中汤中。原有胸满去枣加茯苓之例。故用茯苓。细思其用意无非从
建中套来。故气血两虚变见诸症者。皆可服也。其以养荣名汤奈何。心主营而苦缓。必得五
味子之酸以收之。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非若十全八珍之泛泛无归也。○按神农本经云。
芍药气味平苦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止痛利小便益气。原文只此二十九字。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是没其
苦泄攻坚之性。而加以酸敛和阴之名。则芍药之真面目掩矣。不知古人用法。或取其苦以泄
甘。或取其苦以制辛。或取其攻利以行补药之滞。皆善用芍药以为补。非以芍药之补而用之
也。但芍药之性。略同大黄。凡泄泻必务去之。此圣法也。本经不明。宋元以后。无不误认
为酸敛之药。不得不急正之。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天王补心丹

属性: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请课难。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道藏偈云。
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锡以此方。酸枣仁当归各一两。生地黄四两。柏子仁
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远志五钱。五味子一两。白茯苓人参丹参元参桔梗各五钱。炼蜜丸。
每两分作十丸。
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各书略异。)
陈修园曰。小篆。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
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
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
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六味地黄丸

属性:主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腰膝痿软。骨节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桂附地黄丸

属性: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等症。
六味滋阴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丸。(山茱肉薯蓣又名山药各四两。丹皮泽泻白茯苓各
三两
熟地黄八两。炼蜜丸。每服二钱。淡盐汤送下。)再加桂附扶真火。(前方加肉桂一两。
附子一大枚炮。名八味地黄丸。原名肾气丸。此丸于水中补火。)八味功同九转丹。(柯韵伯
曰。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命门有火。则肾有生气。故不名温肾。
而名肾气也。)
陈修园曰。六味丸补肾水。八味丸补肾气。而其妙则在于利水。凡肾中之真水不足。真
火衰微者。其溺必多。二方非补肾正药。不可因薛立斋之臆说而信之。近效白术附子汤。极
佳。其方列于热剂。宜细玩之。○肾气丸。金匮要略凡五见。一见于第五篇。云治香港脚上入
小腹不仁。再见于第六篇。云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三见于第十二篇。云夫气短有微饮当从
小便去之肾气丸主之。四见于第十三篇。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五见于
第廿二篇。云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则愈。观此五条。皆泻少腹膀胱之疾为多。不可
以通治火衰之症。且此方金匮不入于五水之门。今人谓治水通用之剂。更为可怪。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还少丹

属性:治脾肾俱虚。饭食无味。面少精采。腰膝无力。梦遗或少年阳痿等症。
杨氏传来还少丹。茱蓣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山茱肉山药
茯苓熟地黄杜仲牛膝肉苁蓉楮实子小茴香巴戟天去骨枸杞远志去骨石菖蒲五味子。各二两。
红枣一百粒。姜煮去皮核。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下。一日两服。此丸功同
八味丸。火未大虚者。更觉相宜。)
陈修园曰。此交通心肾之方也。姜附椒桂。热药也。热药如夏日可畏。此方诸品。固肾
补脾。温药也。温药如冬日可爱。故时医每奉为枕秘。然真火大衰者。断非此方可以幸效。
且柔缓之品。反有减食增呕致泄之虞也。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龟鹿二仙胶

属性:大补精髓。益气养神。
人有三奇精气神。求之任督守吾真。二仙胶取龟和鹿。枸杞人参共四珍。(鹿角血者十
斤。龟板十斤。枸杞二十两。人参十五两。用铅镡如法熬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