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苦辛酸咸及竹沥姜汁童便皂角芒硝之类。随症可加入。亦有虚者
宜六君子汤桂苓甘术汤。肾气丸。真武汤。小半夏倍加。茯苓汤等。以扶元气。饮为阴邪。
唯停于心下胁下。为胀为咳为悸为眩冒。及溢于皮肤而为肿。必以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
使离照当空。而群阴力能退避。若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
救矣。



<目录>卷二

<篇名>咳嗽

属性:咳嗽症。方书最繁。反启人多疑之惑。其实不若虚实二症。实者。外感风寒而发。虚者。
内伤精气而生也。总不离乎水饮。金匮以小青龙汤。加减五方。大有意义。小柴胡汤自注云
。咳嗽。去人参。加干姜五味子。人多顺口读过。余于此悟透全书之旨。而得治咳嗽之秘钥
。因集溢未详。大为恨事。向着有金匮浅注等十种。言之不厌于复。业斯道者。请鉴予之苦
心焉。



<目录>卷二\咳嗽

<篇名>实症方

属性:一外感风寒。内挟水饮。必咳嗽不已。兼见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若外感重者宜香苏饮加
杏仁防风各二钱。半夏干姜各一钱五分。五味子捣扁。细辛各八分。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外感轻者。宜二陈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杏仁前胡。○若二症面目浮肿。俱加桑白皮三钱。
葶苈子八分微炒。研末调服。
香苏饮。(三十五) 二陈汤。(八十二)
一外感风寒。咳嗽颇久。每呛。两胁牵痛发热者。或寒热往来者。宜
\x逍遥散。\x倍柴胡。加半夏干姜各一钱半。五味子一钱。(四十八)
一夏月伤暑。咳嗽自汗。口渴小便赤短。宜
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一钱。水煎服。
一秋间伤秋金燥气。皮毛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生咳嗽。咳嗽不已。渐至泻利。宜
泻白散二剂。合为一剂。去粳米。加黄芩阿胶各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味子细辛各五
分。水煎服。此方加减。庸医必骇其杂。能读孙真人书者。方知从五味子汤麦门冬汤二方得
来也。(八十六)
以上咳嗽。治之失法。多至吐血痨伤。



<目录>卷二\咳嗽

<篇名>虚症方

属性:一痨伤之人。土气日虚。不能生金。每至咳嗽。惟补其中土。则百病俱愈。宜
六君子汤。加干姜一钱五分。五味子细辛各八分。水煎服。方中虽有人参。久咳肺燥之
人。不忌也。(二)
一久嗽不已。时见喘促者。是肺肾俱虚。天水不交之症。宜
附子理中汤。加茯苓四钱。细辛五味子各八分。阿胶天门冬各三钱。(一百零七)
一咳嗽虽为肺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肾具水火。水虚者滋之。宜猪苓汤。服四五剂
后。即服六味地黄丸。加蛤蚧麦冬五味。火虚者温之。宜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
子。四五剂后。即服桂附地黄丸。数方俱以利水为主。若读张景岳书辈必谓补肾不可利水。
求正录中有实漏卮之喻。而不知咳嗽必挟饮邪。标在肺而本在肾。天不连地而连水也。今于
水道一利。则上焦之水饮。亦必下行。源流俱清。咳嗽自愈。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但得三焦气化。水道通决。则云行雨施。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
一经云。肺恶寒。又云。形寒饮冷则伤肺。仲景不用人参。以参之性微寒也。然此为新
病而言。若久嗽之人。肺必干燥。且以多咳而牵引诸火而刑金。人参又为要药。如病在金脏
者。宜清燥救肺汤。如病在水脏者。宜琼玉膏。
一实症不可妄用虚症诸方。恐留邪为患也。而虚症。定不可废实症诸方。以咳嗽必有所
以致



<目录>卷二

<篇名>喘促

属性:喘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有内外实虚四症。宜与痰饮咳嗽参看。外则不离乎风寒。
内则不离乎水饮。实则为肺胀。虚则为肾虚。宜分别治之。
脉宜浮滑。 忌短涩。
一外感风寒。及伤暑伤燥。方治详于咳嗽门。不赘。
一水饮之病。小青龙汤为第一方。若支饮内痛。亦可暂用十枣汤。如因支饮满而气闭。
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宜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今人畏不敢用多。致因循误事。
一咳而上气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用麻黄三钱。生石膏四钱。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生姜一钱五分。大枣二枚。水二杯半。先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煮八分服。日二
服即愈。名越脾加半夏汤。○或咳嗽甚而烦躁者。小青龙。加生石膏四钱。
一肾虚气喘。方治详于咳嗽门。不赘。
一黑锡丹。为气喘必用之药。宜预制之以备急。
一喘症。起于七情气逆者。宜四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