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日当
脉微
则发
衰也
也。

曰纵
热。
本虚
此本不虚也。病若欲自解者。但
而数。故自汗出而解。又病有不
血。内无津液。阴阳自和。必自
者何也。凡有此候。为欲解也。
而解者。大汗出也。病欲知愈及
(俱)等。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

体若疼痛者。有须大发汗也。若
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
病在脾也。法当下利。何以知之
足。胃气大虚也。以少阴脉弦而
寸口脉浮。浮即为风。紧即为寒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
其汗。又数下之。其人亡血。病
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
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
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
浮而大。身汗如粘。喘而不休。
受其病。若汗出发润而喘不休者
四肢 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
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
绝。阳气后竭者。死必肉色赤
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
相搏。其人即 。趺阳脉浮。
浮鼻口燥者。必衄也。诸脉浮
迟。面热如赤颤惕者。六七
必痒。寸口脉及阴阳俱紧。法
中于下名为浑也。阴中于邪必
热。项强腰痛胫酸。所为阳中
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微
蚀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

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
不和。清凉重下。大便数难。
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
寒八日以上。大发热者。此
三部脉皆大。心烦口噤不能
为热。虚为寒。寒风相搏。
疾。此卫气失度。浮滑之脉
者死。



<目录>卷第八

<篇名>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内容:伤寒一日。足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


之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也。凡五脏不和。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


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可
汗而解也。伤寒四日。足太阴受病。太阴者脾之经也。为三阴之首。是故三日以后。阳受病
讫。传之于阴。而太阴受病焉。其脉络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肠满而嗌干。其病在
胸膈。故可吐而愈也。伤寒五日。足少阴受病。少阴者肾之经也。其经贯肾络肺系于舌。故
得病五日。口热舌干渴而引水也。其病在肠。故可下而愈矣。伤寒六日。足厥阴受病。厥阴
者肝之经也。其脉循阴络于肝。故得病六日。烦满而阴缩也。此则阴阳俱受病。毒瓦斯在胃可
下而愈矣。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小愈。又伤寒七日。病法当小愈。阴阳诸经传经终故也。今
七日以后病反甚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病者。经络重受病也。伤寒八日。阳明病衰。身热
小愈。又八日不解者。或者诸阴阳经络重受于病。或因发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尽。所以病证
犹在也。伤寒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又伤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动(初)一经受

。则不能相传。或已传三阳讫。而不能传于阴。致停滞累日。病证不解。放日数多。而病候
改变也。伤寒十日。太阴病衰。腹胃如故。则思欲饮食。伤寒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
烦满。舌干已也。伤寒十二日。厥阴病愈。囊缩。小腹微下。毒瓦斯皆去。病日已矣。



<目录>卷第八

<篇名>辨太阳病形证

内容:伤寒一日。太阳受病。若脉静者未传诸脏。烦(躁)欲吐。脉急数者。乃传别脏也。宜

枝汤。
太阳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
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
呕。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便汗出。欲去其邪。更宜服桂枝汤。
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宜桂枝附子汤。
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宜服桂枝汤发其汗。
太阳病下之不愈。其脉浮者为在外。汗之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者。当先针风池风府穴。乃与桂枝汤即愈。
太阳病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表和即愈。
宜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