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不达。用之若当,功
效神奇,百发百中。然非形实或邪盛者,不可轻试,苟徒利其有劫病之能,消而旋肿,用者慎之!
\x实脾饮\x 治身重懒食,肢体浮肿,口中不渴,二便不实。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炒) 大腹子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附子 干姜
加姜枣煎服。气虚者加人参。
【注】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
枣,以实脾胃之虚也。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
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浓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盖
气者水之母也,土得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然此方导水利
气之力有余,阴水寒胜而气不虚者,固所宜也,若气少声微,则必以理中汤加附子,数
倍茯苓以君之,温补元气以行水,为万当也。
【按】苓桂术甘汤、实脾饮、肾气丸,皆治阳虚水气之证。苓桂术甘汤,治上焦阳虚
不能输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故用苓、桂、术、甘之品,扶阳通气输水道
也。实脾饮,治中焦阳虚不能蒸化,水渍于中,外泛作肿,二便通利,故用姜、附、苓、
术之剂,培土温中,胜寒湿也。肾气丸,治下焦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喘急腹胀,故用桂、附、地、苓之辈,温而补之,以行水也。
\x清脾饮\x 治痰积成疟,无表里证者。
青皮 浓朴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术 甘草 茯苓 黄芩
水煎服。
【注】疟为少阳病兼太阳表者,麻桂各半汤汗之;兼阳明里者,大柴胡汤下之;若不
兼表里,或已汗、下而仍作者,当从少阳和解法也。是方以小柴胡、四君二汤合剂,清
少阳而顾及于脾,故名曰清脾也。减人参者,以气不虚也,加草果、浓朴气味俱浓之品,取
以输胃之积。加青皮、佐茯苓、半夏,用以破痰之原。先哲云∶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
疟,此汤是也。若夫气虚者仍加人参,气实者更加槟榔,热多者加石膏,汗多者加桂枝,
自当临病斟酌也。
\x芍药汤\x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窘痛。
芍药(二两) 当归(五钱) 黄连(五钱) 黄芩(五
钱) 槟榔(三钱) 木香(三钱) 甘草(三钱)
每服半两,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
【注】滞下起于夏秋,非外因湿暑,即内因生冷,湿蒸热郁酿成。初起腑病,久则传
脏,腑病易治,脏病难治。腑者何?病在大肠则从金化,故其色白;病在小肠则从火化,
故其色赤。所以赤痢多噤口,以小肠近胃,秽气易于上攻,而为呕逆不食也。脏者何?传
心则热不休,下利血水;传肾则利不止,如屋漏水;传脾则水浆不入,吵逆不食。此汤
治初病在腑之方也,用当归、白芍以调血,木得、槟榔以调气,血和则脓血可除,气调则
后重自止,芩、连燥湿而清热,甘草调中而和药。若窘迫痛甚,或服后痢不减者加大黄,通因通用也。
\x温脾汤\x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谓虚以养病也。
浓朴(二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 大黄(四钱)
上 咀,取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
【集注】喻昌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其大黄止用四钱,更为
有见。夫锢冷在肠胃而泄泻矣,即温药中宁敢用大黄之猛重困之乎?减五之一,乃知许
叔微之得于仲景深也。仲景云∶病患旧微溏者,栀子汤不可与服。又云∶太阴病,脉弱
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观之,肠胃锢冷之
泄泻,而可恣用大黄耶?不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x大黄附子汤\x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炮,二枚)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再进。
【集注】喻昌曰∶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证,用附子泻心汤之法
矣。其杂证胁下偏痛发热为阳,其脉弦紧为阴;是则知阳中阴邪上逆也,复立此温药下
之一法。然仲景谆谆传心,后世领略者鲜。《金匮》又别出一条云∶其脉数而紧,乃弦状
如弓弦,按之不移,数脉弦者,当下其寒;脉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
阴,可下之。读者罔识其旨,讵知皆以温药下之之法耶!其曰当下其寒,谓阳中有阴实
之邪可下,其金针不跃跃乎?
张璐曰∶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热下之刚剂;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