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斋曰∶小儿有积,面目黄肿,肚热胀满,覆睡多困,叫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不噤,粪白而酸臭,
皆积症也,然有乳积、食积、气积、惊积,须当辨明。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以乳与儿,停积不化,
是为乳积。肚皮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叫啼,痢如 渤,此 因触忤其气,营卫不和,淹涎日久得之,是为气积。有时时泻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 嗔,名为惊积,因受病日久而积成之。或额上有汗,喘息烦渴,潮热往来,肚腹有热,睡中觉腹内有物跳动者是也。然 积有虚有实,虚则浑身微热,不思饮食,昏昧神缓,抱起如睡;实则吐热粪闭,囟肿喉塞,痰壅涎鸣,热毒发疮,推此 可见矣。其伤乳伤食而身热者,惟肚腹之热为甚。人知伤积足冷肚热,粪酸极臭,而夜间有热,伤积之明验,人所不知 也。其或变症,面黑,泻黑,久泻未已,肚腹胀满,气出粗大,手心生疮,瘦弱柔软,皆不可疗。小儿消积多用青皮,
然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切勿多与之。小儿诸疾皆乳食无度,过于伤饱,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积。初得之时,不问乳 积、食积、气积,进以消积丸,其惊以辰砂膏或青龙丸,量轻重而疏导之,仍以调气和脾胃取愈。盖脾胃已伤,又以药 伤之,使营运之气减削,食愈难消,故致深剧。《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 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瓜菜食养之,物必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
小儿脾胃有虚有实,虚则呕吐不食之症,实则痞满内实之症。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胃虚用木香丁皮 浓朴肉豆蔻之类,胃实用桔梗枳壳柴胡大黄等剂。若夫胃中停寒则停,姜官桂丁香,又不可缺,贵在酌量。但以大小分 剂与之,夫是谓之平。盖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益火能生土,当以心药入于脾胃中,庶几得之,古人进食方剂 多用益智者此也。
【目录】上卷\伤积【篇名】附∶伤食属性:凡小儿饮食停滞中焦不化而发热者必恶食也,或暖气作酸,或恶闻食味,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尽,或恶心,或气 短痞闷,或胃口作疼,或心下痞满、按之则痛,此皆停食之候也。若感寒邪者,则左手人迎(左关)气口(右关)俱大。
外症头痛恶寒拘急,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者,以藿香正气散或人参养胃汤,或木香砂仁之类。若肉食不化,必加棠 子(即山楂肉)末;面食不化者加神曲、麦芽;生冷肉食不化者加草果、砂仁、枳实、青皮主之。如食在胃口上,未 入于胃,乃可吐之,不吐则消导之,待食下胃变化糟粕,外症已解乃可下其食也,宜三黄枳实丸。热多者大柴胡汤,如 无外感,但只伤食者方可下之。凡治夹食伤寒不可先攻其食,且先发散寒邪,次可消导之也。
〔附方〕
消积丸
白术 陈皮 青皮 益智 神曲 三棱 丁香 茴香
辰砂膏
硼砂 辰砂 真珠 全蝎 马牙硝(各一钱) 麝香(一匙)
青龙丸
青黛 茯神 芦荟 南星 麝香 轻粉 全蝎 朱砂为衣,薄荷汤下。
藿香正气散
藿香 浓朴 白芷 半夏 桔梗 茯苓 紫苏 白术 陈皮 大腹皮 甘草
人参养胃汤
人参 半夏 陈皮 茯苓 苍术 浓朴 藿香 肉果
三黄枳实丸
枳实 黄连 大黄 陈皮 白术 黄芩 草豆蔻
大柴胡汤
见疟疾症内。
【目录】上卷【篇名】伤寒属性:总括 伤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详便觉难;面目俱红时喷涕,气粗身热是伤寒。
脉法,《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浮涩而紧为伤寒。
伤寒伤风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伤寒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阳属膀胱并胃胆,阴居脾肾更连肝。浮长 弦细沉微缓,脉症先将表里看。
凡论脉息,若早晨小,至晚反大,病为未愈;若早晨大,至晚反小,病欲愈。所谓大则病进,小则病退也。
《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日传二经病名两感,两感于寒者则不免于死矣。第大人与 小儿病原治法虽相去不远,然用药不可太热,盖小儿系纯阳之体。仲景云∶春气融和,夏气炎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
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冬受 寒毒之气,其实时而病者,头疼身疼肌热恶寒,此为正伤寒。(自批∶伤寒一日在太阳,腰脊头痛不可当;二日阳明胃 家热,目痛鼻干眠不得;三日少阳传胆经,胸胁疼痛耳聋鸣;四日太阴脾受病,腹满咽干传里应;五日少阴肾家病,口 燥舌干烦渴定;六日厥阴肝经尽,舌卷囊缩传里症。)其不实时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致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于 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但至春而发名曰瘟病,至夏而发名曰热病。阳热未盛,寒为所制,故病为 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