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44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日四夜一。若睡中涎膈上有水者,加细辛、白术各三分,令儿强健。
《婴孺》治小儿通体洪肿,腹满坚胀,气喘急。
郁李仁汤
方 郁李仁(三合) 大黄(十二分) 柴胡 泽泻(各八分) 赤茯苓(十分) 黄芩 麻黄(各十二分) 杏仁(汤 去皮尖) 升麻(各七分) 芍药 猪苓(各八分) 鳖甲(五分,炙)

上以水二升半煮一升六合。七岁为三服,四、五岁为四服,随小大加减。
《婴孺》治小儿肿满
黄芩汤
方 黄芩 泽泻 通草(各八分) 柴胡 桑白皮(各七分) 杏仁(汤去皮尖) 猪苓(去皮柴。各六分) 泽漆叶 (四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四、五岁儿为三服。一、二岁服二合。
《婴孺》治小儿肿满
小豆饮子
方 槲皮白(切,七合) 茯苓(二分) 小豆(八分)

上以七升水煮一升四合,去滓饮之,未效再合。
《婴孺》治小儿肿满不消,服汤不退。
葶苈煎
方 葶苈子(三分,炒) 防己(六分) 柴胡(八分) 茯苓 泽泻 杏仁(去皮尖,炒,研。各十二分) 泽漆叶 (炒) 郁李仁(各五分) 蜜(一升)

上以水一斗,煮二升半,去滓,内杏、蜜煎至二升。二岁儿一合。量大小服之。
《婴孺》治小儿肿满结实,诸治不效。
甘遂丸
方 甘遂(炒) 芍药 杏仁 车前子 黄芩 猪苓 葶苈子(炒。各三分) 鳖甲(七分,醋炙)

上为末,蜜为丸大豆大。竹叶饮下,二岁五、六丸。日再量之。
《婴孺》治小儿肿满,头面、身体壮热似伤寒者方。痫瘥肿者,除大青用。
龙胆 葵子 葳蕤 大青 茯苓 前胡(各一分)
上以水二升,煮八合,服半合,日再。
《婴孺》治小儿头面及身体浮肿。
卫矛丸
方 卫矛羽(鬼箭用羽也,鬼箭一名卫矛) 松罗(四分) 防己 黄 (各三分) 郁李仁(一钱,别研入)

上为末,蜜丸大豆大。百日儿食后一丸。日再,以腰中身体汗出尽为度。
《婴孺》治少小手足、身体肿方。
咸菹汁 上温浸之,汁味尽,易为度。
《婴孺》又方 上温人溺,令暖渍之。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小儿头面、手脚虚浮。
内消丸
方 青橘(五个,汤浸去瓤) 巴豆(七个,去壳) 木香(二钱,炮) 防己(一钱半) 丁香(十四粒)

上青橘同巴豆炒苍色,去巴豆不用,以其余药为末,蒸饼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二、三岁三丸,四、五岁七 丸或十丸。男孩儿陈橘皮汤下,女孩儿煎艾叶汤下。一日三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小儿浑身虚肿,气喘,不思饮食。
红粉散
方 朱砂(一分) 槟榔(一钱) 轻粉(半钱)

上为末,每服一字及半钱,薄荷汤调下。吃一服则取下,仍用观音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人参散(方见夹食伤 寒门中)调其胃气。忌生冷、粗硬等物。
张涣
海蛤汤
方 治肿满,大小便不利。

海蛤 桑根白皮(各一两) 汉防己 白术(炮) 赤茯苓(各半两) 甜葶苈(隔纸炒紫色) 川朴硝 木猪苓 (去黑皮,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乳食后。
张涣
郁李仁丹
方 应肿满,皆可服。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槟榔(各半两) 牵牛子(一分,炒)
上件捣,罗为细末,滴水和丸黍米大。每十粒煎葱白汤下,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加减。
《惠眼观证》
塌气散
大治虚肿胀满,虚烦,手足肿,宜服此方。

白术 木香 青橘皮(去瓤) 甘草(炙) 茴香(各半两) 巴豆(三十粒)
上将巴豆炒橘皮,候巴豆黑色,去巴豆,取橘皮,用诸药为末。每服一大钱,饭饮调下。
《吉氏家传》治小儿遍身肿
塌气散
方 汉防己 当归 芍药 紫菀 黑牵牛 杏仁(去皮略炒,先研。以上各一钱) 槟榔(面 ,二钱) 绵黄 (二 钱,蜜炙)

上件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三片,枣子一个,煎至五分服。
《吉氏家传》治小儿遍身虚肿
枣肉丸
方 石燕子(一个,捶为末) 大枣(七个,去核) 巴豆(七粒,去油)

上二味入枣肉内,烧存性,细研,以蟾酥丸麻子大。看原因甚物所伤,以原伤物汁下,甚妙。
《庄氏集》俞穴灸法∶饮水不歇,面目黄者,灸阳纲各二壮。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五寸陷中。
【目录】卷第三十二【篇名】水气第三属性:《婴童宝鉴》∶小儿水气,是积聚久不治,并频下而脾胃虚,积散而成水气,及通身虚肿,但如熟李,即是 水也。有疳气虚肿而不亮也。
《惠眼观证》∶水气浮肿,遍体如黄熟李色不能消。先调气,次日四更下中庸饮子,取下膜外浮水一两盆 (方见专门),即调气后用粥补一月,断盐醋一月外,又服调气散(方未见),须安乐。若此候见脐凸肚肿,两肾如石,
此死候不治。
《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