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0-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第80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和丸。每服十粒。煎葱白汤下。空心服。

海蛤散
治身体肿满。大小便不利。

海蛤 桑白皮(各一两) 汉防己(半两) 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白术(半两) 甜葶苈(纸衬炒紫)
川朴硝 木猪苓(去黑皮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乳食后。

杏仁膏
治小儿卒然面目浮肿。杵杏仁膏敷之。

治小儿浑身虚肿。及头面阴囊并肿。
木香(一钱) 槟榔(一枚锉以茱萸炒去茱萸) 青皮(一钱以巴豆七个去皮炒去巴豆)
上同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陈米饮调下。食前。
治小儿因泻痢后。身体虚肿。硫黄一两。焰硝三钱同研细。蒸饼和丸萝卜子大。蚌粉为衣。每服十丸。米 饮下。量儿加减。食前。
【目录】卷十四【篇名】虚羸论属性:小儿虚羸者。由诸病之后。或误行转药。或吐而痢。致脾胃虚弱。不能传化谷气。饮食不入。肌肤消瘦。乃 成虚羸也。有冷者时时下痢。唇口青白。有热者身体温壮。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钱乙治冷者木香丸。夏月 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治热者胡黄连丸。冬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昔钱乙治齐郎中。其人好收药散 施。有子忽患藏热。齐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饵之。服毕。至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子睡多生惊。又与一 服。再泻数行。加口干而身热。齐言尚有其热。又欲与青金膏。其妻曰。用药泻十来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乙 看之。乙曰。已成虚羸也。先多煎白术散。时时与服。后用香瓜丸。十日愈。乙又治朱监簿子五岁发热。腮赤唇 红。烦躁引饮。前医曰。此心热也。遂用牛黄丸。及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加无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乃便利 黄沫。召乙看之。乙曰。此心经虚而有留热在内。必被凉药下之。致此虚羸也。乙先用白术散生胃中津液,以 生犀散治之。朱曰。大便黄沫何如。乙曰。胃气正即泻自止。此虚热也。朱曰。医用泻心汤何如。乙曰。泻心汤 黄连一物耳。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坐久。前医至。曰实热。乙曰虚热。若实热何以泻心 汤下之不愈。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热。不食而引饮。前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乙笑曰。便黄沫者。服 泻心汤多故也。乙复与胡黄连丸。愈。乙又治一子夜发热。晓即如故。前医作热治。以凉药解之。
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医又以铁粉丸下之。其病益甚。至五日大渴引饮。唇白不食。召乙看之。乙曰。此肺怯 有热。不可下之。若下之。
则损脾胃。致虚羸也。乃用白术散。更以术一两。煎药汁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饮多不作泻否。乙曰。无 生水不作泻。纵泻亦不作怪也。但不可下耳。朱曰。先治何病。乙曰。止泻治涎。退热清神。皆此药也。至晚服 尽。乙看曰。更可服之,又作三升。服尽稍愈。第三日又作三升与服。其子不渴无涎。遂投阿胶散二服而安。以 上三证。皆因误行转下之药。亡耗津液。致胃虚发渴不食。而成虚羸。钱乙并先煎白术散与服。以生胃中津液。
得胃气正。然后根据本病为治也。如齐郎中子藏热。与香瓜丸。朱监簿子心虚热。与生犀散胡黄连丸。次子 肺怯。与阿胶散。并皆安愈。故阎孝忠云。转下过多。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 耗也。不问阴阳。煎钱乙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今特为详而论之。使学人法矣。钱乙所用方。本 集载之外。治虚羸诸方。具于后。

丁香黄 散
治脾胃虚弱不能食。渐致肌瘦虚羸。

丁香 绵黄 (锉) 人参(去芦) 白术 当归(去芦) 鳖甲(涂酥炙焦去裙 各一两) 胡黄连 甘 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枣一个。煎至五分。去渣温服。食前。

集香煎
治如前。

丁香 沉香 木香 藿香(去土) 浓朴(去粗皮姜制各一两) 白术 白茯苓 白豆蔻(各半两)
上为细末。入研细麝香一钱拌匀。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枣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银器中慢火熬成膏。去 姜枣不用。搅匀。顿当风处阴干。每用皂角子大。米饮化下。乳食前。

国老丸
治瘦瘠虚羸。 少气。以甘草炙焦黄。杵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下。日三服。一岁儿五 丸。以上者七八丸。以意加减。无时。

【目录】卷十四【篇名】咳嗽论(附痰饮上气)
属性:夫咳嗽者。内经以为肺感微寒而所作也。若七八月之间。肺气旺盛之时。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 证面赤痰盛而身热。治当下之。钱乙用葶苈丸。若病久者。不可下。若十一月十二月嗽者。
乃伤风寒嗽者。风寒从背第三椎肺俞穴入。其证烦闷恶风憎寒。昼轻夜甚。治当汗之。钱乙用麻黄汤。若有热 证。则面赤饮水。涎壅咽喉不利。钱乙兼用甘桔汤。若嗽于五六月间。其病身热痰盛唾粘。或痰盛不甚喘。面 赤或时饮水。钱乙并以褊银丸下之。若肺盛。嗽而后喘。身热闷乱而肿。或饮水不饮水者。钱乙用泻白散。昔钱 乙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