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疳热骨蒸。肌肉销铄者。宜栀子饭。
栀子饭方
栀子(四钱)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汁。以炊米。作粥食。病患。气血虚竭。郁热起伏。二脉细数。大便若燥。若溏。胸痞悸 动。 其气。而热愈动。滋其血。而胸益痞。宜八珍汤主之。
八珍汤方
人参(三分) 茯苓(二钱) 枸杞(三钱) 缩砂(五分) 鹿角霜(七分) 莲蕊(三分) 生姜(一片) 甘 草(三分)
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阴痿遗精。腰脚酸痛。胸间悸动。脐下脱力。 真元。滋肾液。七 珍膏主之。
七珍膏方
人参(四钱) 破故(微炒二钱) 枸杞(二十钱) 雀肉(研如泥十钱) 鸡子黄(涂板面烈日晒干十钱) 白 糖(二十钱) 蜂蜜(一合)
上七味。以烧酒二升。文火煮。胶凝为度。每服弹丸大。盐汤送下。气血耗散。脾胃虚弱。遂变见诸症。勿论其证。
勿拘其脉。宜连服阴阳调匀汤。以取穷境之效也。
阴阳调匀汤方
人参(三分) 茯苓(二钱) 白术(五分) 橘皮(炒五分) 半夏(一钱) 香附子(便制一钱) 缩砂(五 分) 破故(五分) 枸杞(一钱) 黄柏(酒制三分) 甘草(三分) 生姜(一片)
上十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疳劳。身微肿。四肢沉重。若大便泄痢者。宜真武加马舄汤。若有 阴热者。更加鳖甲三分。病患。肌肤干枯。咳喘少气。名曰疳咳。榧子去壳。微灸蘸蜜。每食一二枚。日二三次。病胸 胁挛拘。夜卧盗汗。若身发虚班。若心悸动者。黄 建中汤主之。疳病。腹癖膨胀。雷鸣而微痛。若四肢微肿者。大 麦煎主之。
大麦煎方
红豆(出芽五分) 茯苓(一钱) 乳柑皮(五分) 枳实(三分) 大腹皮(五分) 大麦芽(二钱) 生姜(二 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麦芽。减七合。去滓。内六味。再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疳肿腹胀。小便不通者。宜瞿 麦汤主之。
瞿麦汤方
瞿麦(五分) 商陆(五分) 茯苓(一钱) 琥珀(二分) 大腹皮(三分) 生姜(二分) 甘草(三分)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疳病。面黄颈细。腹大青筋。大便溏而澄清者。宜七成汤主之。
七成汤方
破故纸(一钱) 附子(三分) 莲蕊(二分) 茯苓(一钱) 人参(二分) 生姜(二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疳病。玄府衰则自汗出。牝脏衰则大便溏。宜温脏丸主之。
温脏丸方
蝮蛇(灸四钱) 缩砂(二钱) 破故(炒二钱) 莲蕊(炒一钱) 熊胆(五分) 甘草(三分)
上六味。研筛。以烧酒糊丸。每服三十丸。疳热发渴。要视口内。若齿焦黑者。名曰走马疳。宜大黄黄连泻心加茉 莉白汤主之。疳热骨蒸。咳喘烦悸。渴而小便赤者。五蒸汤主之。
五蒸汤方
石膏(五分) 知母(三分) 黄柏(二分) 龟板(五分) 地黄(三分生用) 人参(二分) 甘草(二分) 生 姜(二分) 大枣(二枚)
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加童便。分温服。疳热骨蒸。咳痰吐食。其腹郁膨。若微痛。吞酸腥 臭者。宜鳖甲枸杞饮。
鳖甲枸杞饮方
鳖甲(一钱) 枸杞(一钱) 犀角(三分)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病骨热咳痰。身微肿。吐鲜血者。宜犀角山漆汤。
犀角山漆汤方
犀角(五分) 山漆(二钱) 人中白(三分)
上三味。先煮二味。去滓。内人中白。搅调。分温服。若痰多者。更加竹沥三分。亡血家饮食减少肌色脱是 必致 肿也。疳病。脉细而沉。腹满肠鸣。必作KT 也。 阳脉。浮而数。浮则为虚。数则为热。虚热相搏。故令气KT 。
言胃气 虚竭也。百骸乏力。咳痰倚息。身浮肿。大便泄利者。不可治。疳病。腹满如鼓。为丁奚。若吐乳食。为哺露。俱属难 治。病患。倦卧而不食。其眼失神。颧时红者。孤阳之动也。疳病。倦卧唇色脱。盗汗不歇者死。病。奂口倚息。鼻焦 唇燥。蛔既出者死。病暴热倚息。饮食不能者。可治。渐热HT 作。行动烦悸。饮食少进者。不可治。阴虚者。阳必动 之。
热也。阳虚者。阴必HT 之。肿也。阴阳偏废者。不可治。
【目录】【篇名】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属性:问曰。上焦病何谓也。答曰。假令如鼻耳眼口所患。此为上焦之病也。头痛发热。咳嗽鼻鼽。脉浮而数者。风寒也。
头痛HT 作。肌肤鲜明。而脉滑者。为留饮也。头痛胸痞。若脚挛。脉细而弦者。宜柴胡蒿本汤主之。
柴胡蒿本汤方
银柴胡(五分) 黄芩(二分) 半夏(五分) 人参(二分) 蒿本(五分) 川芎(二分) 桂枝(三分) 大 枣(二枚) 生姜(二分) 甘草(二分)
上